
华东师范大学博导许纪霖(图片:齐鲁晚报)
许纪霖:195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
齐鲁晚报报道 用激情和理性来形容许纪霖恰如其分,在这位著名的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身上,充溢着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勇气。
但他却绝不是冒进主义者。在他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不公大声疾唿的同时,他也看到了“以天下为己任”中“天下”之复杂。因此,他提出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从改变周围的人做起。他说,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政府和社会。
在许纪霖即将登上齐鲁大讲坛之际,12月2日,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他眼里的中国社会现实和问题,以及解决之道。
道德教育要提供实践空间
齐鲁晚报:有人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人精神上产生了浮躁,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许纪霖:我们曾做过一个全国抽样调查,大概2006年,当时有一个问题是:您是否经常认为有些事情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结果让我非常诧异。居然有近70%的被调查人回答“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道德的秩序,完全遵循实用主义原则,那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当然,有人会说现在还在打假,还在反腐败,说明还有良知和是非。但是现在造假的现象还是经常出现。
齐鲁晚报:您认为改善这种不良风气,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许纪霖: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实践。而后者相对来说,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现在从小学到大学,很多学校都开了公民道德的理论课程,但是仅限于理论灌输,缺乏道德的实践。
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要搞成知识灌输的教育,而是要提供道德实践的空间和机会。比如说上海大火,10万多群众自发去献花,这本身就是道德实践。如果没有实践,只有知识的教育,那很容易流于虚伪,说一套,做一套,更可怕。
社会分配不合理必须改变
齐鲁晚报:现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社会的上层和底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您曾说过这不仅是收入分配的差距,那么这种差距意味着什么?
许纪霖: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产生了两个最大的问题,一个是腐败,一个是严重的分配不合理。尤其是后者,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比如说福利制度,中国的这项制度很奇怪,跟西方的有很大不同。我们的福利制度是越向上越好,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等等,底层百姓享受的是很基本的,有的甚至还没有,但上层社会享有的就很高了。这是很奇怪的,本身就是加剧不平等的一个因素。
改善不平等还要靠教育
齐鲁晚报:福利应该也是收入分配中的一部分,除了这个不平等外,还会带来什么?
许纪霖: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有钱,还要有身份和尊严。而除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文化上、身份上的不平等同样不可忽视。这种不平等的改善还得靠教育。
中国的教育在理论上是平等的,它实行高考(论坛)制度,我曾经说过,高考是“迫不得已的荒谬之举”。高考给所有参加考试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相同的平台,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不管父母是谁,都有这个权利参与,相对来说是平等的,因此它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
但其实教育的过程是不平等的,因为身份、背景的不同,孩子从一出生就面临着不平等的竞争。一种好的教育制度,是人尽其才,各有发展。因为人的资质和天分是不同的,有的人善于读书,有的人手巧,不能用同一个教育模式。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