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有个性,陈一冰身上体现了新时代运动员的特点。

作为老一代运动员,黄玉斌(右)和李宁同样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一晃20年,从北京到广州,这次亚运会中国体操队共拿到13枚金牌,差点实现包揽。其间中国体操队,尤其是男队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而作为这段岁月的见证人,黄玉斌也从体操男队的主教练成为了体操队的总教练,对于他来说,背后的故事实在太多,而同时反映的还有整个国家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北京亚运会,压力空前
“我能感觉到黄指导当时巨大的压力。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到了紧张的时候,脸色是黑的,不说话。”
1990年,刚刚做教练5年的黄玉斌,接过了中国男子体操队主教练一职,面对的是老队员及业内人士挑剔的目光。
队中,20岁的李敬是他的关门弟子,16岁的李小双是新进来的,他将两人同李春阳、国林跃、黄力平一起,分配到了“冠军组”。
“当时我们以为开玩笑。我们都是新人,只有李敬、黄力平是冠军,怎么能叫冠军组?另外,他告诉我们马上要在亚运会上拿金牌,时间也太紧了点吧。”李小双回忆。
作为主帅,黄玉斌当然不好将自己承担的压力直接传递给队员。北京亚运会是继1988年汉城奥运会惨败而归后的第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国内媒体以“等待了五千年”这样的词句描绘中国民众的心情。对于各个运动队,当时体委的要求有两方面:第一是精神文明的丰收。要让全世界都看到,第一次承办世界性赛事的中国的发展;第二是金牌数量的丰收。具体来说就是“调整运动项目布局,集中力量把奥运会和有重大国际比赛的项目搞上去”。时任体委主任的伍绍祖向全国人民保证:“保证金牌第一,金牌数必须超过100块。”
金牌!金牌!金牌!黄玉斌和弟子们感受到了金牌无法承受之重。在沉重的备战氛围中,发誓要抓一批队员、带领中国体操重新崛起的黄玉斌,喊出了“用血汗向亚运目标冲刺”的口号。
1990年9月23日,北京亚运会比赛第一天,黄玉斌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队伍亮相男团决赛。现场的观众拿着充气棒,挥舞着一面面国旗。“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扬我英雄本色”的横幅时刻提醒着他们:一定要成功!面对乌泱泱的观众,李敬感觉自己头皮发麻,汗毛竖起。他回忆说:“我能感觉到黄指导当时巨大的压力。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到了紧张的时候,脸色是黑的,不说话。”
赛时的疯狂 赛后的淡忘
“我看到我的教练偷偷跑出去吃镇定剂,心脏实在受不了。”
有这种感觉的,不只是体操队。“观众一听是中国选手就站起来狂鼓掌。我们只能等他们冷静下来,才去跳。”跳水女皇高敏说。
“我每打一个好球,现场就叫好声一片,就像要把房顶给掀翻了。”邓亚萍说。
“我看到我的教练偷偷跑出去吃镇定剂,心脏实在受不了。”获得羽毛球女双冠军的关渭贞回忆。
那一年,北京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共夺金183块,占据了金牌总数的3/5。但除了183块金牌的荣耀之外,作为普通观众,绝大多数人很少还记得其他。
广州亚运会,淡化金牌
经历了20年的发展和改变,金牌不再如20年前那般沉重,单纯的金牌荣耀和集体荣誉不再是国人唯一的兴奋点。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