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动“印钞机”,亚太地区物价“涨声一片”,印度、韩国物价压力尤为显著。中国近期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涨”字遥遥领先,成网民心目中的年度汉字。“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也成为网络流行新词汇。不仅是亚洲国家,英国、美国、埃及、巴西等国也面临通胀威胁。
在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全球老百姓的小日子过的并不轻松,维持生计面临更大挑战。让我们来看看各国的工薪族,有何巧思妙招,打赢“通胀保卫战”。

英国人节衣缩食 回家做饭人增多
跟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英国这波涨价潮,几乎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服装销售商Next宣布,由于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上调男女服装售价5%到8%;在英国排名前三甲的大型连锁超市塞恩斯伯里,1.5公斤装的自有品牌面粉,每袋售价也从42便士调高到了52便士。英国燃气公司也上调了供暖的价格,据推算这个冬天英国人的供暖开支将最多上涨7%。
控制不断上升的物价,让英国中央银行伤透了脑筋。英格兰银行11月初公布的季度通货膨胀情况报告说,英国通胀率近期内将继续走高,明年全年仍将高于英格兰银行确定的2%控制目标。
既然央行都表示一时半会儿对控制通胀无能为力,那么英国老百姓只能想方设法自力更生了。在经济危机阴霾未散的时候,大部分人开源无方,于是只能在节流上下力气。
本来每天下班后,携三两好友在街头的酒馆里来上一杯威士忌或黑啤酒是英国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可据统计现在就连买酒钱也少了4%,世事维艰加上酒价上涨,甚至让人们对花钱买醉也开始意兴阑珊,虽然今年夏天世界杯期间英国啤酒销量大增,但据预测今年全年的酒类消费还将下降1.4%。

民以食为天,过去一年餐饮业也受到了通胀的影响,饭店的菜单大都重印,菜价都上调了一两镑。提供美味珍馐的大饭店业绩平平,但街头小吃铺却生意兴隆。像传统的煎鱼薯条这样的快餐四五镑一份,确实省时省钱,因此这些店铺的生意上涨了l1%。虽然英国人吃掉了全欧洲半数油炸薯条,但外卖店还算不上是最大的受益者,目前平均每个英国人每周在外吃饭要花10英镑,这顶多也就是两顿快餐的钱,而其余的都是在家吃。为了节约成本,英国人也不得不更多地走进厨房,买本菜谱照葫芦画瓢,之前英国四分之一的家庭竟然没有全家共用的餐桌,而这一切都要添置上,因此去年英国人花在在家做饭上的开支竟然上涨了19%。
英国:超市打折赶不上涨价
10月 食品价格涨4.4%,创15个月最高 小麦价格比去年上涨47%。
根据英国的法律,一旦通胀率超过“红色警戒线”3%,央行行长就必须给财政部写信解释。现在,今年5月刚刚上任的英国财政大臣,已经收到不下3封这样的信。
另一方面,近来每个月都要写解释信的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也许还在盘算解释信到底还要写多少封———目前英国央行仍不敢退出经济刺激政策,这样就很难控制通胀。
过去6个月,普遍上涨的食品价格,让英国普通居民们不得不在购物时更加谨慎。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