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同行是冤家”,抓住对手的弱点或把柄借题发挥,推波助澜,不失时机地奚落、揶揄一把,甚至主动“营造”竞争对手在公众心目中的负面联想,趁乱抹上一把灰,虽然不是君子所为,但却从来都是生意场上的常事。
最近,美国时尚产业发生了一件颇具幽默色彩的“抹灰”事件。在时尚产业,奢侈品品牌特别喜欢那些公众形象良好的当红明星,希望他们使用自己的产品,甚至争取为品牌代言人,对那些声名狼藉的问题明星,则避之唯恐不及。于是,“另辟蹊径”的公关创意由此而生:把竞争对手的产品送给那些公众印象糟糕透顶但出镜率非常高的明星,以损害对手的品牌形象。
时尚品牌COACH就不幸中招。他们无奈地发现,美国真人秀(Jersey Shore)明星Snooki似乎爱上了自己,每次被拍到的照片里都会有一个COACH包相伴左右。这在理论上是个增加品牌出镜率的机会,但问题是在什么状况下出镜。Snooki恰好属于那种声名狼藉的明星,总是爆出私生活混乱或是醉酒被逮捕的负面新闻,这对COACH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不过COACH也没法拒绝Snooki对自己的垂青。
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根据某网站的爆料,这些COACH包竟然是另一家奢侈品品牌无偿赠送给Snooki使用的,于是,恍然大悟的COACH如法炮制,赠送了一只GUCCI的包给Snooki……
把竞争对手的产品同那些“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固然不厚道,但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约束条款,即使被媒体或对手曝光,似乎更多只是给大众增添了一件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过,企业永远不能忽视这种做法的分寸,否则一旦“越界”,超越商业竞争的道德底线,就会变成恶意的中伤和陷害。在这个越来越透明的法制社会里,企业很可能被自己的做法反噬,试图抹黑对手却让自己深陷泥潭。而相互攻击一旦展开,也往往会演变成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恶性循环,甚至让整个行业走上万劫不复之地,杀毒行业和奶业就是两个例子。
早在2007年5月,瑞星相继公开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律师声明),指责卡巴斯基在网络上雇佣枪手,恶意营销,抬高自己的同时贬低瑞星的产品。但随后卡巴斯基控诉瑞星恶意诽谤并且胜诉。今年,瑞星和奇虎360又展开了口水大战,相互指责对方的产品存在漏洞。随着事态的升级,许多行业内平时“不能说的秘密”开始曝光,让自己脸上无光。
而奶业企业互相攻击的惨烈程度比杀毒行业更胜一筹。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再被揭发出任何“安全门”的国产乳业企业恐怕都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就在此时,一些指出目前许多深海鱼油产品中大量残留对婴幼儿成长有不利影响的成分的文章现身网络,随后矛头直指添加“深海鱼油”的伊利QQ星儿童奶等产品。事件随后的发展更加戏剧化:10月19日,网络上若干论坛和微博爆出,伊利QQ星儿童奶的质量门事件系公关公司的恶意诽谤。不久,内蒙古警方就宣布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与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利用网络恶意攻击伊利“QQ星儿童牛奶”案件告破,相关人员被捕。
事件最新进展是蒙牛为这次“员工和相关机构的个人行为”致歉,但由此引发的震荡还远未结束,“诽谤门”被称作中国乳业继三聚氰胺事件后的第二大丑闻,很可能引发公众对国产乳业的再一次信任危机。这种恶意抹黑对手的行为,到头来却让自己灰头土脸,让行业面目无光。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