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婴是草泽医生,但经常出入驸马府(电影里没变,庄姬的孩子算不准时辰就把他找去了,很明显是常客),与赵家有交集;公孙杵臼是中大夫,但退休了,种田很悠哉。程婴与公孙杵臼没什么交集,程婴知道公孙与赵盾相交甚厚,而且忠职,这才带着孩子去。
(2)电影对戏剧修改最大的一处,就是让程婴不面临自己孩子与赵家孩子之间的选择,程婴的救孤行为直接折现的是程婴的良心。既成全了程婴之义,同时避免程婴的形象受到牺牲自己孩子生命的指责。
(3)戏剧里基本没提程婴被唾骂之事,因为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好用自己的孩子替换赵孤让屠杀死。程婴告知赵氏孤儿(其实是自己儿子)在公孙处,是屠张挂榜文限令三日内不交出赵氏孤儿就屠戮全城婴儿之后。但电影里还是表现了路人纷纷回避程婴。(第三折程婴儿与公孙才死,第四折直接就二十年后了。)
(4)戏剧里是屠岸贾主动招程婴为门客【(屠岸贾云)程婴,你是我心腹之人,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送在我跟前演武。我也年近五旬,尚无子嗣,就将你的孩儿与我做个义儿。)】原因是【程婴,这一桩里多亏了你;若不是你呵,如何杀的赵氏孤儿?】
(5)戏剧中韩厥发现程婴药箱里放着孤儿,但还是放药箱里装着孤儿的程婴走,并因此自杀。(戏剧里韩厥是屠岸贾门下,程婴怕韩厥告知屠岸贾,韩厥见程婴不放心自己,于是自刎。) 电影里对韩厥的结局进行了改编,中和了历史与戏剧的韩厥,塑造出电影里的形象。
(6)戏剧的结局比较完满,屠被灭,赵氏光复,程婴被赐田庄十顷,为公孙立碑造墓。没有自刎。
以上便是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里的大体关节。同样歌颂了程婴的忍辱负重与公孙的大义(电影里没丢),但同时不让他们违背人的本性与良知(虎毒不食子,屠岸贾台词“出卖自己孩子的父亲,多可怕?”)
电影的精神与历史、戏剧都没太大背离,只是用“情”解构了“义”,给古人的大义做了一个“良知”的注脚。
陈凯歌的电影是对名剧的一次精彩的再演绎!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