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改委、农委等部门昨日联合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消费价格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台提高农产品自给能力、保障农产品货源供应、降低流通环节成本等12条措施以稳定消费价格水平,重点解决流通链条长、生活必需品对外依存度高问题。
对物价走势,北京市发改委价格综合处处长王岩表示,“国内各项消费品产能过剩,国家和北京市抑制通胀力度不断加大,本市价格水平将总体维持平稳走势”。
两年补足农业用地欠缺
在今年的物价波动中,农产品价格一直备受关注,国务院出台的多项措施也将农产品价格调控作为重点。《通知》前两条即指向农产品供应,提高自给能力与保障货源稳定两手抓。
王岩表示,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货币流通形势等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相关专家表示,对北京这样的大型消费城市来说,除了上述因素,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增加使需求攀升,农业用地不断减少造成自给能力下降,这一矛盾是推动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长期因素。未来两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解决这一矛盾将成为北京市农业发展的重点。
“北京市农业用地欠缺将在未来两年内基本补足。”北京市农委委员张鸿图介绍,以蔬菜为例,目前北京有57.9万亩菜田,近期市农委已向各区县下达生产指标,2011年和2012年菜田面积分别增加5万亩和7万亩,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届时除基本粮食保障用地外,北京市农业用地面积开发将趋近饱和,蔬菜自给率将由现在的28%升至35%。
外埠供应控制能力也将加强。控制率是指可稳定供应的外埠资源占本地消费的比例,张鸿图介绍,目前北京已与张家口、保定等地建立了紧密的农产品供应关系,并计划与海南、广东等南方省区建立冬季供应合作,预计“十二五”末,北京市蔬菜控制率将达到50%,猪肉、禽肉、鸡蛋、鲜奶控制率分别达到87%、90%、80%、80%。
“场店对接”控制农产品流通成本
除了稳定供应,控制流通成本也是《通知》的重点内容。据记者了解,一系列配套减负措施正在酝酿中。
北京市商务委现代流通发展处处长张沙宁介绍,目前正在开展工作,使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社区菜市场进行直接的“场店对接”,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预计具体措施将在一周内出台。张沙宁表示,已组织批发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赴新疆、内蒙古、海南等地与当地骨干企业洽谈对接,此举使大型连锁超市的蔬菜平均价格比6个城区菜市场低15%左右。
运输方面,北京市也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执法措施,北京市交通委综合处处长马斌介绍,全市各治超站对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采取允许不进站的免检通行措施。
收费方面,《通知》要求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减免涉及农贸市场经营者、农副产品经营者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王岩告诉记者,即将出台的措施包括减免涉及农贸市场经营者、农副产品经营者的计量检定,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等收费。
CPI可实现“保3”目标
食品价格高企、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人们对北京能否实现年初确定的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表示了担忧。对此,王岩表示,今年前10个月,北京CPI涨幅仅高于西藏,居全国倒数第二位,目前各项调控措施到位,供应和储备充足,如果不发生灾害性突发事件,本市价格水平将总体维持平稳走势,“预计北京将完成3%以内的CPI增长目标”。
来自市发改委的统计显示,12月6日,蔬菜、散装豆油、猪肉、鸡蛋的批发价比11月17日分别下降12.7%、6.2%、1.5%、2.5%,蔬菜批发价格从12月3日以来已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零售价格从12月1日以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