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第一课的意义还不仅局限在知识层面,诚如教育史学者王雷教授所言,“一本教材除了传递知识,也借助知识传递某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综合了时代的大背景,社会通行的教育理论,也显示了编者本身的教育背景,而对于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教材第一课的内容往往最能体现,第一课设定了整本教材的基调。”
19世纪末叶,探索中的国人开始了自编教材的热潮。其变革大致可以归结这样一条主线:回归“学生”这一教育主体,顺应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逐步普及大众,朝通俗实用的方向发展。

《最新国文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 光绪三十年(1904年)
没有一个字超过6画
《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百家姓》开篇便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千字文》的开篇便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相比之下,光绪三十年《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第一课内容设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注意文字笔画的繁简程度。
按照当时编写者制定的原则,“第一册教科书所采用之字,限定笔画。规定五课之前,限定6画;十课之前,限定9画,以后渐加至15画为止。”“教科书采用之字,限于通常日用者,不取生僻字。”由此可见,第一课所列的单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都是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而且笔画简易,易为儿童接受。
1904年1月,大清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正式确定教材图书采用审定制,审定制允许民间自由编辑教科书,经政府教育部门审查通过后,由学校采用。
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最新国文教科书》是清末期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套教科书,该套书由当时社会上最著名的出版家和教育家们编写,为了编好这套书,张元济等人经常围坐在一起讨论,他们确定了以文字笔画的多寡作为深浅的依据,为儿童识字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客观标准。
第二页:《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相关新闻:
民国语文教材受追捧 重印后网上售价翻十倍
百年前的小学修身课:教你唿吸教你礼让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商务印书馆 1912年
“人”字下面有个家
不见了“天地日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大的“人”字,“人”字的下方还配上了一个插图,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祖孙三代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第一次,“人”字被写进了教科书的第一页。此时,辛亥革命刚刚结束,民主共和的思想渗入到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们也追随着这股时代潮流。
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主张中西会通,这种思想,教材第一页表现得再合适不过,个体的自由建立在家庭的和睦互爱之上。
教材的具体形式也有了进步,和清末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第一课相比,《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显然笔画更少,更易于为儿童理解,文字更浅显,图画也相应增加了分量。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 1924年
“人”没了,“大狗小狗”来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