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理财网的统计信息显示,保险销售环节的种种“乱象”,多是以“利诱”、“欺骗”等方式达到销售保险的目的,深受消费者诟病,并且已经成为保险投诉的一大重点。
而随着保险销售渠道的不断延展,新兴渠道销售占比快速增长,保险销售的“乱象”也开始花样翻新。
电话销售:存钱送保障
有消费者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经历。某银行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称要给金卡会员回馈一份保险,并表示该保险不用另外付钱,只需每个月把零钱存起来即可。同时,银行将向该用户赠送一份医疗险。当该用户表示要先看到保险合同文本才能确定时,对方却表示要先确认一遍流程,然后就会将合同寄出。
看似波澜不惊的介绍,其实却潜藏着几个问题。首先,不用另外付钱其实是偷换概念,将原本的年缴保费转化为每个月存入一定额度的零钱,所谓的存钱送保险实际就是花钱买保险。
其次,确认流程实(博客)际就是确认投保流程,消费者一旦在接下来的询问过程中做出同意或认可之类的表态均会被认为是接受该保险合同,银行便可以从卡中扣钱。
提醒:有不明白的及时提出 勿轻易表态
对于电话销售,消费者应当把握几个技巧。首先,接到此类电话时应当仔细听清对方介绍的各类相关条款,有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出,切勿轻易表态,如果做出决定,应当以明确的“是”或“否”来回答对方。如果没有时间接听则需明确拒绝对方,切勿使用“嗯”等模煳的词语表态。
其次,如果是保险公司电话销售部门或服务中心拨打出来的电话,回拨时一定显示是唿叫中心电话,而不能找到具体某一人。这也可以判断是否是合法的电话销售部门和电话销售产品。
2010年12月7日,为进一步规范人身保险电话营销和电话约访行为,保监会针对市场上出现的电话扰民、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人身保险电话营销和电话约访行为的通知》。
银行保险:
混淆保险与储蓄概念
作为主要保险销售渠道之一,银行保险保费占广州市场总保费收入5成以上,而银保渠道也一直是保险销售投诉的“重灾区”。
据记者了解,比较常见的误导情况是混淆保险与储蓄的概念,只提保险的储蓄功能和利息收益,却不提其保险本质,导致消费者“存款变保险。”此外,还有不少银保销售人员将保险说成是银行理财产品,以此吸引消费者购买。
提醒:
确认自己的实际需要
对于银保产品销售,消费者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实际需要,同时对于过高的收益承诺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另一方面对于理财产品性质一定要了解清楚,有疑惑的地方要追问到底。
监管部门近期规定,不得将保险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销售,不得将保险收益与上述产品简单类比;不得以中奖、抽奖、回扣或送实物、保险等方式误导销售;说明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如实提示产品特点和风险;如实告知产品犹豫期、保险责任、等事项。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