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汽车的其他话题……

返回汽车……


我收藏的爽吧……


整零合作关系真实存在的五宗"罪"

1 整零合作关系真实存在的五宗"罪"
全都留给曾经2010-12-09 16:09:33 发表
汽车网-《中国汽车报》12月9日报道 本报10月11日3194期《整零合作盛行潜规则》一文刊登以后,陆续收到多封读者来信,零部件企业对于整零合作中的潜规则大倒苦水,历数了整车企业在合作中的不规范、不诚信行为,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无端占用货款
“欠款的是爷”。这句笑谈在整零合作中真实存在。
来自浙江的读者称:“整车企业常常拖着不付零部件企业的货款,时间为3~6个月不等,如果零部件企业不签字认可就可能无限期拿不到货款。”
此外,有的整车企业还把大部分积压车作为货款抵押给供应商。有供应商表示:“一般而言,抵车后供应商实际算下来只能拿到50%左右的货款。”
转嫁成本风险
整车企业“打喷嚏”,零部件供应商就会“发冷”。一旦环境有个风吹草动,整车企业往往会把风险转嫁给零部件企业,“降价”二字对零部件企业而言非常沉痛。
来自南京的读者称:“虽然有年度合同,但每年整车企业会找出各种理由,要求我们频频降价。一年一次是必须的,甚至还有一年降两三次的,否则就会受到种种刁难。比如延迟付款,不给新品开发资格,甚至被‘扫地出门’。”
而外资零部件企业相对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整车企业往往对其无可奈何。因此本土零部件企业就成了降价的重点关注对象,“降也得降,不降也得降,没得商量。”浙江读者说。
质量索赔敲诈
有的整车企业往往会借口零部件产品质量问题向零部件企业索赔,这种索赔很少有合理合法的依据。“有些整车企业每月会开具索赔发票给我们,但零部件企业对索赔却很难查证,往往在无故障件、无客户信息和故障模式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被扣款。”南京读者表示。
此外,每年度的财务及仓库实物对账可谓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可零部件企业要面对整车企业的回避和不负责任的态度。虽然缴纳了仓储费用,但是零部件供应商对库存信息没有知情权,很多整车企业以零部件损耗为由,要求补货。
新品开发连环刀
由于整车企业处于绝对强势,对于零部件供应商也是宰一个换一个,这在开发新产品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
来自河北的读者称:“开发新产品之前,往往由整车企业技术中心出面。开始技术中心态度很好,企业答应开发费用可以在5~10万辆车上分摊,价格能谈拢,供应商看好这个市场而投入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模具费。但开发出新产品之后,第一刀来了。技术中心要供应商把新产品放到技术中心做试验,试验费高得吓人,若有异议,试验可能就不合格,二次试验还得花更高的试验费。第二刀,当供应商开始正式供货,整车企业的采购部门又来重新定价,把技术中心以前答应的价格全盘推翻。第三刀,产品正式开始供货后,质量部、销售公司以质量问题为由不断开出巨额索赔。第四刀,采购部和技术中心拿开发出来的产品叫第二家、第三家供应商开发,等第二家、第三家供应商开发出来,第一家供应商被掠夺得差不多了,淘汰成为最后的结局。”
整车企业红白脸齐上阵,零部件企业躲过去一刀,躲不过下一刀。
指定附件卖高价
还有零部件供应商对于整车企业的垄断行为表示不满。“供货的周转箱、入库包装标识等都要到整车企业指定处高价购买,物流也要用整车企业指定的物流公司,开供应商大会还要收高额会务费,并需两人以上参加,不参加就要挨罚。”整车企业的各个相关部门都想在零部件企业身上捞一把。
回复该发言
共有1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