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若晗:在收获与回报间
范若晗言语率直,受访中,她谈了近十年间在英特尔几次特别的经历和由此引出的独特感受,其间又多次提到在英特尔的收获,以及对工作的投入之情和对社会的由衷回报。
“面霸”,挺进英特尔
我投身英特尔这个大家庭已经快十年,也算是一名老员工了。不过说起当年初进英特尔的曲曲折折,我敢肯定,没人比我的面试经历更“坎坷”。也是因此,我感觉无论过多少年,自己对这段经历都会记忆犹新。
那是2001年,研究生毕业的我怀着一份莫大的向往之情,将简历投向了英特尔在上海的软件开发部门。很快,我如愿接到了面试通知。然而没想到是,我从此踏上了一条通往“面霸”的道路。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英特尔的面试人员几乎“霸占”了我所有的时间。算起来,我前前后后共4次登门英特尔,林林总总进行了12次面谈,其间又“破解”了N串貌似天书似的长长的程序代码,才最终拿到了这张英特尔的“入场券”。
这复杂的面试经历除了曲折,当然也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让我见识到了两位主考官——王文汉和冯晓焰对工作的严谨风格,对英特尔的企业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即将展开的英特尔之旅,自己也更充满了信心与热情。
初入英特尔,我主要是负责开源项目方面的工作。两年后,我邂逅了自己在英特尔所面临的第一个选择,也是这次选择,将我带向了一片全新的领域。
当时,英特尔计划在中国成立一个新的团队,负责市场上主流产品的性能采集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模拟分析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决定前去应聘。这一职位虽然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次挑战,但我骨子里喜欢接受这样的挑战。
内部应聘很顺利地,我又如愿进入了这个新的团队。然而从加入新团队,开始第一个和美国团队合作的项目开始,到真正找到上海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立研究方向,整整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其间,每次得到认可的兴奋,对目标迷茫的困惑,都让我这个年轻团队的经理,更加坚定决心,一定要做出点样子来,不负众望,为中国团队争光。
“预言师”,用数据说话
直到真正接手这一项目之后,我才意识到了它的困难。这一新项目和我之前的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都有很大区别。对于原来的项目,我们很清楚它的目标是什么。但这一新项目是从美国漂洋过海而来的“舶来品”,我们中国团队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定义,同时还要分析我们团体的技术实力,以便使得每个人员都在这一新领域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而提升团队的整体能力。
说实话,我当时头脑里也是一团乱麻,面对项目运作中的多项挑战,自己心中也难免有些忐忑。但幸运的是,在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渐渐进入了“状态”,刚开始的不适应感一扫而光,项目开发也随之越来越走上正轨,并且作出让美国团队也刮目相看的突破。
同时,我们的团队在锻炼中成长,人员规模也不断地壮大--这个当时只有两个人的小组,在八年后的今天,已经成长为了一个拥有22名成员的不小的团队。这一变化令我激动又惊奇,因为这是我自己当年应聘这一职位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说到自己的团队,经常有人问我们的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对这一问题,我想将我们的工作职责形容为“英特尔未来产品的预言师”也许是比较贴切的比喻。不过,我们用来“预言”的工具,不是水晶球,也不是星象图,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用数据说话、以数据为依据,也是英特尔一直以来始终秉承的工作信条。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