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材近来频频受到责难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脱销,连出版社也没有货,同期重印的一系列老课本收获好评一片。同时,现行的语文教材频频受到指责,篡改作家的文章,编造名人故事……各种“罪名”不时出现,批评和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与其说家长和孩子的选择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鞭策,不如说是给现行教材编写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向“三聚氰胺”教材发难
叶开和蔡朝阳是两个互不相识的父亲,出于同样为人父的责任,他们做着同样的一件事:向语文教材开炮。“语文不除,教育已死”这是作家叶开(原名廖增湖)在博客中写下的一句话,这句话远不及他后来的那句“小学语文教材比三聚氰胺奶粉还要危害深远”那样声名远播。
因为参加了孩子班里“一堂公然造假的公开课”,叶开发现了语文课本中大量存在的篡改行为。那堂公开课经过预先排练,讲授的课文是一篇没有署名的小说《带刺的朋友》。由于此文逻辑不通,叶开找到宗介华的原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原作有多处被修改。
在此之后,叶开写了一系列文章,批驳小学课本对朱自清《说扬州》、王安忆《我们家里的男子汉》、巴金《鸟的天堂》等文章的篡改。今年10月,他的《上海小学语文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一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叶开说:“我只不过是一块很糟糕的砖头,砸出去想引玉,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讨论中来。”
之后,《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出版,这本书再一次将语文教材推向风口浪尖。这本书的撰写者——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是一支由近20位浙江语文教师自发组成的研究小组,蔡朝阳是最早的成员之一。2008年10月起,这支团队考察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个版本的教材,得出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四大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事实的缺失。
“民族文明的底线”出了问题
尽管说“语文不除,教育已死”,叶开还是坦陈:“语文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刻,但非改不可的并非只有语文。语文教材只是我批判教育制度的着力点。”
同叶开一样,“第一线”成员童蓓蓓认为:“语文并不是最糟糕的。在文科教材里,语文的病反而是最少的,历史、政治可能严重得多。”她觉得“人们之所以那么关注语文,那是因为母语跟我们的精神紧紧相连”。
在学者傅国涌看来,小学语文课本的地位远不止如此,他说:“它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提供文明的底线。”他认为,“语文教育是一种根基教育,它要给人奠定基本价值,如何看这个世界、自然、人生。小学语文又比中学和大学覆盖的面更广,因为面广,所以它是培养人、建构人的最重要阶段。”
而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语文课本并不令人满意。在研究小组发布的评估报告开头,蔡朝阳引用了一首台湾组合的歌曲:“亲爱的妈妈,请给我哭闹的时间/让我迟一些才学会标准的笑脸/也许你可以先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喜欢自己/才接受文明的训练”。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时间,不要逼他们过早成为大人,这件在蔡朝阳看来理所应当的事,却因教材的“儿童视角缺失”而成为奢望。“孩子有自身的心理结构,大人们应该去理解他们,而不是进行成人化的灌输。”蔡朝阳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