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股指期货好像“睡着了”。
在今年5~11月的大部分时间里,沪深300指数期货经常出现高达30万手的日成交量,20万手以下交易量较为罕见,在7月15日,期指各合约还创下了47.8万手的单日成交纪录。可是随着冬天的到来,期指似乎也开始了“冬眠”,11月下旬至今,股指期货的单日成交量就下了一个“档次”,主力合约的交易量往往只有十几万手,全部合约的成交每日也仅仅维持在约20万手。
“其实期指成交下降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股市前期经历了大涨大跌之后,未来的经济数据、中央经济政策的安排等方面还有诸多不确定性,市场中的投资者很难对期指走势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光大期货研究所董事总经理张毅表示。
其实期指成交量由旺盛到萎缩的过程也可以在现货股市中找到“影子”。受有色、煤炭等权重板块的带动,国内A股上证大盘自7月6日到11月上旬展开了从2600点至3100点的攻势,市场回暖也伴随着股市交投的飙升,其间沪深两市单日成交超过4000亿已成了家常便饭,11月2日两市成交还创出5440亿的天量。这段时间的期指交易也异常活跃,单日成交经常飙至30万~40万手,现货的反弹也激发了投资者做多指数的动力。
然而从11月12日以来,股市大盘和期指都经历了多次超过百点的暴跌,并在近一个月时间里陷于窄幅盘整之中,“牛市回归”的热情急剧消散,原本看好后市的投资者也失去了方向,期现指数成交骤降。截至本周四收盘,沪深两市成交已不足2000亿,而股指期货合约的成交量也整体下移。张毅指出:“所以股市交投的萎缩也影响到了期指合约的交投兴趣,且股市现货成交的降幅还高于期指成交。”
还有业内人士将股指期货的成交萎靡解释为对相关部门抑制市场过度投机政策的反应。股指期货的入市门槛本来就很高,50万元的开户“地板价”和高达20%的交易保证金让很多资金量不足、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的投资者望而却步。11月15日,有关部门还实行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异常交易监控指引》,对九大异常交易行为进行了认定,其中就包括“日内频繁进行回转交易或者日内开仓交易量较大”的异常交易界定。
周边的商品市场也蔓延着限制过度投机的气氛,并对期指市场的交投有心理上的冲击。如11月末,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联手推出了“重拳”,全面大幅上调各品种交易保证金,部分商品期货的保证金水平目前已高达15%~16%,大有向股指期货看齐的趋势。此外,广大投资者长久以来享受的期货交易“平今”免费的优惠也被取消。自以上政策实施之后,商品期货市场的交易量明显萎缩,虽然股指期货因为其本身的起步较高而免受调控,但期货市场整体的参与热情却受到冲击。近日,又有业内专家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扩大期货品种的合约规模,作为限制过度投机的后续措施。
海通期货研究所所长郭洪钧表示:“在国家抑制通胀和过度投机的大环境下,期货市场应起到它自身的作用,当然这也将对股指期货的成交带来一定影响。”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