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怎么上课去了?”已成大四学生口头禅。

本版制图 单君不在校
每日新报报道 “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这是当下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顺口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离明年毕业还有大半年,如今已有众多大四学生奔走在找工作、写简历、忙面试的路上。情况好的尚未毕业就已提前就业,情况糟的奔波一年也无半点成果。综观如今校园,四年本科变成三年半或者三年,教育时间大大缩水。上周,记者采访了多名在校大四学生,这种“大四‘空巢’,一切为了就业!”的现象在高校大四群体中已极为普遍。
现象1
学生:大四,你怎么上课去了?
老师:能来一半我们就知足了!
“这课让我怎么上?”一想起每周要给大四上课,在高校任教的张老师就愁眉不展。
近50名学生的课堂,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缺勤。特别是半个月前的一节课,教室里只坐了不到10个人。耐着性子把课讲到了最后,张老师发现屋子里的人又少了两位。最后她不得不使出“杀手锏”:“今天点次名吧。”最终,张老师将缺勤情况上报了学院。
此现象在本市高校大四课堂上并不鲜见。“学校为大四学生安排的课本来就不多,但有的学生一节课都没上过。”今年第一次为大四授课的陈老师大倒苦水——一次上课,40多人的班只来了5个人,连一排都没坐满。后来班长说,当天市里有场招聘会。“没法生气,学生们也挺可怜的。”陈老师无奈地说,他现在最头疼的就是带毕业班的学生,既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又不想耽误学生前程,认真授课还是大开绿灯让他很是矛盾。
上周,记者走进本市多所高校,发现正在授课的教室很少有大四学生的课。而在教室门上贴着的课程表里,大一到大三的课表上排满了课,大四的课表上只有寥寥几栏里安排了一些选修课。课间,一位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四同学告诉记者,他班上有45人,保研的5人,考研的15人,剩下的25人都在找工作。“能坐在教室里上课的也就10个。只要别太过分,老师一般不会跟你过不去。”这名学生告诉记者,这学期刚开学,他就找到任课老师打了招唿。校园论坛上,记者也看到了有学生这样总结大学的上课定律:“大一:你怎么迟到了?大二:你今天怎么没上课?大三:你去上课吗?大四:你怎么上课去了?”
现象2
四人间变成单人间
浑浑噩噩过日子
已是午后,大四学生小志伸了个懒腰。在他看来,几个月来的日子可以归纳为“三点一线”——上网,吃饭和睡觉。“舍友们搬出去住了。我也想搬走,但没有地方要我。”小志自嘲道,“这样也挺好,终于住上单间了。”记者发现,本市高校大四宿舍多数是空荡荡的,只有部分宿舍的一两张床上还留有被子。推开一扇宿舍门,从江西来天津读书的新闻专业大四学生阿斌正在玩电动。“同屋都是本地人,现在回家住了。”对于大四,阿斌有点迷茫,“我去过广告公司和杂志社面试,失败了。我有种挫败感。回想大学这几年,自己参加活动不多,荣誉少得可怜。虽然现在还有课,但我愿意自己呆在宿舍。”
采访中,像小志和阿斌这样的“失意者”不在少数。尝试找工作无门后,在现实打击下,越来越多的大四学生开始成为“翘课一族”,他们每天都过得很焦虑,除了大部分时间跟电脑打交道外,每天不知道该干啥。
现象3
学校成“考研基地”
论文沦为“豆腐渣”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