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12月10日报道 车市消费的升级比厂家的扩张更加迅捷,适应这一大形势的厂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刺激政策翘尾效应的发酵,11月乘用车销量如期创出历史新高,12月更仍将继续走高。更有意思的是,11月国内乘用车厂家销量排名出现了格局性的变动。
据乘联会的统计,在广义乘用车领域,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11月销量均突破10万辆,超过了以微客为主的长安汽车和上汽通用五菱。在微客制造商中,长安汽车也追上了上汽通用五菱,领先1.5万辆左右。而奇瑞汽车向东风日产扳回一局,进入狭义乘用车的前五名。一汽大众则被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甩开一大截,差距高达3万辆。
这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未出现的变局。而造成变化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被超越者都受困于产能不足。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东风日产等无不如此。
近两年在刺激政策的干扰下,车市运行打破原有规律,激进和保守路线各有人坚持,而事实证明,胆大者获得了风险回报,形势比人强。在整个行业呈现产能过剩趋势的情况下,有效产能存在不足。
但之所以说形势比人强,并不单单是指政策刺激下的潜在需求提前爆发,而是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好产品的缺失,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有效产能不足。
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上海通用今年独步车市,是其在前年产品调整后的实力爆发使然,上海通用新车动力换代比其他车企要提前了一年半,而泛亚的技术积淀更到了市场应用阶段,使上海通用得以引领本土化潮流。
同样,大众从2008年开始彻底推广的新动力总成战略,使南北大众保持市场领先优势。
因此,有效产能的扩张,必然伴随技术和产品的进化。车市消费的升级比厂家的扩张更加迅捷,适应这一大形势的厂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只是滥竽充数,必将被扫地出局。
眼下业内最关心的是明年在政策退出后的市场走势。可以肯定的是,政策对量的刺激会减弱,但对质的提升会加强。在目前宏观经济前景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作为支柱产业,政策也不可能让汽车业完全空档滑行。车企与其观风押宝,不如老老实实提高适应市场升级的内功。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今年以来所谓合资自主品牌风起云涌,其实质是合资品牌以自主之名,推行低端产品抢占原有内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但合资品牌的伪自主战略之所以形成大势,根源还在于内资品牌留下的市场空档。“自主品牌向上,合资品牌向下”原本并不存在。整个市场都是向上的,只不过看谁能在各大细分市场中不断推出领先的产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