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宝首饰加工生意不好做。这个行业看似奢华高贵,其实利润微薄,国内超过5000家企业埋头于此抢饭吃,甚至在一些偏远的乡村,也有首饰加工匠人以此为生。但真正做大者寥寥无几。
蜗居于汕头的广东潮宏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潮宏基”,002345.SZ)是个例外,这家主营K金饰品的公司今年1月18日成功登陆中小板,并入围《创业家》2010年最具成长性新上市公司50强。它之所以能成为例外,是因为公司董事长廖木枝、总裁廖创宾父子摸索出了一条另类的珠宝生意打法,公司上世纪90年代率先在百货商场开设品牌珠宝专柜,并试图在这个一向以“任人唯亲”著称的行业引入职业经理人,他们被同行称为“疯子”,也因此将同行远远甩在了身后。
渠道狂
中国珠宝公司要想上市并不容易。前有达尔曼造假退市,后有几家珍珠公司频繁传出造假传闻。对于珠宝公司上市,资本市场已经吓破了胆。
潮宏基和它的那些同行不同,它的优势在于渠道。截至2010年6月30日,潮宏基拥有317家专营店(其中大部分是自营店),在国内市场仅次于香港周大福,而且其中95%以上设立在优质的百货商场渠道中。
因为渠道优势,潮宏基今年上半年虽然只有不到4亿元的营收(老凤祥62亿元),毛利却高达35.91%,远高于老凤祥(8.1%)、周生生等对手,而广州番禺、深圳等地的珠宝首饰加工企业也只能赚取几个点的毛利。
自己拥有店面不但能将产品卖出高溢价,而且对潮宏基品牌的建设、沉淀很有好处,“在珠宝首饰行业建立一个好品牌,要像做东北菜一样要慢炖。”廖创宾认为,自营店就是最好的慢火。
廖创宾虽然高中没毕业就跟着父亲在外面闯荡,但他很早就意识到靠连锁店经营可以提升销售和品牌。
廖创宾的父亲1988年开始涉足黄金批发零售生意,1991年廖创宾加入。“我父亲长期跟东北客户做生意,后来这些客户需要黄金首饰,正好我父亲认识潮汕地区的黄金加工作坊。”通过委托加工再贩卖给东北客户,廖创宾的父亲开始了黄金生意,当时每克黄金有十几元的利润,“黄金首饰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两三天周转一次,中间成本也不高。”那段时间父子俩日子过得相当舒服。
1993年前后,番禺、深圳等地冒出很多港资、台资黄金加工企业,潮汕地区的黄金加工作坊逐渐失去竞争力,父子俩只好自己承包汕头工艺集团的黄金首饰加工车间,试图用更好的工艺保住市场。但在持续的市场竞争中黄金产品的利润率每年都在下降。
要提升利润率就要提升附加值,廖创宾相信镶嵌业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1996年,潮宏基公司成立,主打K金首饰。潮宏基学香港珠宝企业的做法,在国内率先推出“潮宏基”品牌,这是国内最早的两个珠宝品牌之一,另外一个是戴梦得。同时,效仿周大福做品牌专柜。“我们跟百货商场经理说,柜台我们装修,只要出现我们的Logo就可以了。”
品牌专柜可谓开风气之先。当时百货商场一般都有一个自营小金店,柜台很破,灯光很暗。黄金首饰由中间商或加工厂提供,百货大楼统一代销,卖货后按销售额分成,百货商场拿20%~30%。当时廖创宾不仅要公关百货商场的经理,连营业员也要贿赂,否则他们不会重视自己的货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