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3月,当《让子弹飞》在北京关机的时候,电影的投资人之一、英皇老板杨受成发来了一条短信,上头写着:“从今以后,姜文的电影只开机不关机成为了传说。”
这是一个叫人感到尴尬的传说,因为这传说里有些真实性。姜文在17年里导演了4部电影,《让子弹飞》是第四部。在此之前,其他三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都超出了事先的投资计划,不得不追加投资;其他三部电影的制作周期也都超出了事先的制片计划。《让子弹飞》耗资一亿一千万,花4个月时间拍完,是姜文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按照既定商业游戏规则完成的电影作品。
1993年,姜文开始拍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年,国家广电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始着手引进分账式的“每年十部进口大片”。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开端。姜文的处女作大获成功,不仅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还以5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成为1995年的全国票房冠军。姜文的电影创作似乎和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获得了某种“暗合”。
叫人意外的是,15年之后,姜文才宣布要拍他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姜文来晚了吗?
“所谓商业大片,除了影片质量,不仅是有明星阵容和大手笔投资,还要有商业化、大规模的宣传和发行与其配套。”一位文化产业投资人这么说。
如果这就是大片,姜文1993年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根本不具备操作环境和条件。当时还没有所谓的“院线”。发行策略,不过是影片发行人拎着拷贝一家电影院一家电影院地跑,影院经理喜欢,于是订上多少多少个拷贝。当时,新影联总经理高军帮着操办过一个“首映权拍卖会”,参加者是各大电影院的经理。这在当年是个创举,如今看来,却是前商业时代甚为初级的销售策略。
客观来看,姜文对于商业大片的尝试和这个市场的发展又一次同步了。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继续爆发,全国票房持续7年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3亿,《2012》和《阿凡达》在中国创造了美国本土之外的最高票房,《阿凡达》更是创下了中国电影市场上映时间最长的纪录。2010年夏天,《唐山大地震》以6.6亿的票房收入打破了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这已经是这项纪录持续数年被打破了。
资本力量的介入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华谊兄弟上市一年来,又有多家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商的青睐,筹划上市事宜。今年4月《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包括民间资本、私募股权基金在内的各路资金从以前小心翼翼的观望转为开始挺进电影产业。9月27日,橙天嘉禾宣布以1.94亿港元(2500万美元)入股《盗梦空间》拍摄方传奇影视公司,并拥有一个董事席位。几乎差不多同一时间,被誉为史上最纯的文艺爱情片《山楂树之恋》的投资方名单上出现了IDG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熊晓鸽的名字。
然而,产业繁荣的虚妄之处在于,中国电影年产量500部,一年到头,真正被老百姓谈论和记住的国产电影不超过5部。电影人人会拍。电影不是人人都能拍好。2007年,姜文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太阳照常升起》票房失败。投资6200万人民币、拍摄期超过一年的这部电影,最终收回了1800万的票房。同年,姜文和原公安部下属金盾影视的制片人马珂(电视剧《蜗居》的制片人)一起合作,成立了不亦乐乎电影发展有限公司。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