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广东南海的土楼公舍。 图片由中国URBANUS都市实践设计事务所提供。





戴海飞用6400余元的原材料造成的“蛋居”。
北京寒冷的冬天,11月底,北漂的湖南小伙戴海飞自己动手打造的一个蛋形蜗居,经媒体报道引发了整个社会舆论对城市居住问题的强烈关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刚毕业的年轻人无安居之所,已经成为无可回避的问题。与戴海飞不约而同,另一群年轻学生也在北京三环边打造了“九平米别墅”,从设计的角度在蜗居里制造相对舒适的空间。可悲的是,他们的个人尝试是注定无法生根和推广的。
针对都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宅实践,著名的样本土楼公社今年获得了阿迦汗建筑奖的提名。而两年前,这个广佛高速边上的大型住宅投入使用,开始吞吐着南中国最大城市的打工者居住、生存的梦想。
“蛋居”
希望到春天的时候,“蛋”上能长满青草,我能放心地住回去。
12月10日,“蛋居”的建造者戴海飞9点半还没能赶到公司“蛋居”被搬走以后,他暂住在朋友家里,每天赶公车。
“这个周末准备去租房,”戴海飞说,打算把房租控制在800块以内。这个价格在北京大概就是十来平米的空间。戴海飞希望能回到他的“蛋居”生活,12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他说,希望给蛋居找到合法的形式,可是“进展很慢,不知道该联系哪个部门”。
戴海飞是典型的北漂青年,今年刚毕业参加工作。他老家在湖南邵阳乡下,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母亲在一家公司做清洁工,“以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北京买套房需要工作两三百年”。在湖南读完大学后,戴海飞来到北京的“标准营造”建筑设计公司工作。今年年初在深圳双年展上,公司展示了一个设计项目,叫做“城市下的蛋”,即可以移动的蛋形小屋。戴海飞受到启发,决定利用公司的设计概念给自己造一座房子。
在老家忙碌了一两个月,戴海飞花了6400多块钱买材料,建起一个蛋形的小屋。这个由竹条编织,有防雨膜,外面填塞麻袋作为保温层的小屋,下面装着小轮子,可以移动。小屋里仅可以放一张一米宽的床。小屋的保温效果并不好,北京冬天寒冷,晚上只有三四摄氏度。
国庆后,戴海飞花了三千多元,把小屋从老家运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区成府路的公司大院里。这个立在草坪上的蛋居像一个巨大的鸡蛋,以至于许多大院里的住户以为是一个装置艺术品,却不知道每晚会有人在这里睡觉。
这个放置在公司大院草坪上的“蛋”,在戴海飞住了两个月之后,因为他的一篇网络日记被媒体发现。“蛋居”的故事不胫而走,戴海飞和他的蛋居一夜之间出名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