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11日电(记者叶锋)在“蜗居”了20多年的老公房里,年过七旬的退休工人夏勤诚愉快地向记者谈起他将搬迁的新家 一套47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比眼下居住面积大5倍。这是他一辈子的梦圆之时。
夏勤诚们陆续“圆梦”的背后,是今年上海保障房工作的进一步提速。这一年来,这座特大型城市以坚定的决心、巨大的投入和创新的制度,使“住有所居”的保障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一个“安居梦”:从老公房到新小区
在上海市区新乐路100弄里,夏勤诚和老伴已生活了20多年。老两口的房间在三楼,面积仅8平方米左右,既是卧室,又是客厅,而厕所、厨房都是多户公用的。随着年岁增长,老夏觉得每次攀爬狭小的楼梯,都是一件费力的事。两个人每月退休金合计3000元左右,买不起商品房。
保障房的“阳光”,照到了老两口。去年年底,上海启动了首批经适房供应。老夏和老伴第一时间提交了材料。经过审核、公示、摇号、选房等一道道严格程序,老两口终于在今年下半年选定了一套一居室房源。
新房子在松江泗泾地区的“新凯家园”。这是集中试点供应徐汇区的房源所在地。“新凯家园”是全新的小区,小桥流水,鲜花草地,景观宜人,周边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也正逐渐齐备,离连通市区的地铁9号线步行只需15分钟左右,但房价仅相当于周边商品房价一半多一点。老夏选中的房子,建筑面积47.18平方米,每平方米价格4762元。
老两口取出全部存款支付了20%的首付。剩下的款项,原准备通过置换所住公房的使用权来筹措。不过,由于此房是政府“代管房”,其使用权无法交易。着急的老夏几次找到区房管部门。几经协调,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决定由政府出面回购该房屋的使用权。这样,老两口的购房连同装修款都有了着落。
今年以来,上海有许多像夏勤诚这样的住房困难群众,得益于加快推进的保障房工程而改善了居住条件。比如,经适房方面,徐汇、闵行两区试点的供应工作,共受理申请家庭2565户,最后选定住房的家庭合计1939户。截至目前,已有1696户居民签约购房,占选房家庭的87.47%。从今年第三季度起,上海全市中心城区和有条件的郊区全面推开了经适房工作。
一本“企业经”:“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间的最佳结合点
“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对2010年承担的保障房建设项目,上海城投置地集团董事长俞卫中如此评价。这一年来,这家国资背景的房企承担的保障房开工量约100万平方米,在建量超过140万平方米,竣工量约55万平方米,“规模是往年的两倍甚至数倍”。
今年,上海的公共租赁房政策也正式“破冰”。城投置地在杨浦区江湾基地建设近两年的一批保障房源即将竣工,建筑面积达15.7万平方米。目前,政府有意将其回购用作公租房源。“以建筑面积计算,公司今年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已占全部住宅开发量的七成左右。”俞卫中说。
目前,上海有多家国资背景的房企承担了保障房建设任务。这些房企视保障房为新的“蛋糕”。记者了解到,个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央企、民企在上海“地市”竞争激烈,上海不少经营稳健的国企通过招拍挂程序拿地难度越来越大,保障房项目则确保企业有一定的土地储备和开发规模。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在“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比如免除土地出让金、各种税费,提供信贷优惠等,使保障房开发有微利、薄利可图。而保障房的销售要比市场化的商品房更为稳定,这也使得企业回收成本的风险大大降低。
回复该发言
保障房提速:圆梦“住有所居”的“上海样本”
2 回复:保障房提速:圆梦“住有所居”的“上海样本”
共有2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