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12月14日讯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15.8%,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我们认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大幅度回落主要受物价因素的影响。扣除物价因素,今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为15.2%。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与10月份相比回落了0.4个百分点,主要由农村消费增长回落所引起的。
我们预测,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初步测算,我们认为,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将达到16.2%。理由有: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将继续加快。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68美元,首次超过3000美元。居民聚积的财富积蓄了充足动能,逐步进入消费活跃和稳定增长阶段。生存型消费开始加速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推波助澜,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相互交织的特点。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第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将为消费市场的拓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继续加快,现在城市化率是46%,2020年预计到55%。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消费潜力巨大。
今年以来,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由于城镇消费占比高,因此城镇消费增长的回升将对拉动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分配制度的改革加速推进,对促进国内消费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积极推动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将为中国消费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同时,最近五年中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也持续下降,在2006年首次下降至50%以下,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超过20个百分点。中国消费占GDP比重过低,是增长模式、金融体制、社保等体制性、结构性因素共同导致。我们认为,2010年政府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快推动改革:一是采取措施确保中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以服务业为主导,减少对工业的依靠,将新的资源引导到增长性行业。二是进一步开放户口制度,开展与此相关的政府间财政制度改革,给予地方政府资助必要的公共服务的手段和激励。三是完善资本分红制度。四是逐步减持各类国企中的政府持股比例。五是社保和医改新一轮改革将全面铺开。
第五,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的中产阶层消费能力。
第六,在结构性减税的安排上,要更加注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通过一系列带有总体减税倾向的安排,力图实现让低收入群体少缴税、让高收入群体多缴税的目标。
第七,鼓励各级政府有条件地继续采取各种直接刺激消费的政策。包括发消费券、“家电下乡”补贴、车辆购置税减免等各项政策。
第八,加大对民生、向消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少量的投资刺激广大的农村消费。
第九,改进对消费的金融服务,把部分未来收入合理地转为当前消费。我们认为,2010年政府将大力支持发展各类消费信贷产品,以满足居民真正用于耐用消费品和教育等支出的需求。
第十,扩大换代消费,扩大节庆消费。(作者单位:海通证券(行情 股吧)研究所)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