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日前已上报国务院,京津冀若想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必须改同质化竞争为差异化合作,和而不同、明确分工,打破单兵作战的模式,方能形成组合拳,“三分”中国经济的天下
【中国企业家网】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19日透露,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今年出台。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历经7年之久,但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据了解,《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无论是从产业部门或是工业行业的区位上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具有优势的部门与行业的覆盖面与涉及的领域都是非常全面的。其体系完整的程度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目前,北京集中了全国1/2的两院院士、1/3的技术发明专利、1/3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发展的张力和动力强劲。但随之而来的是北京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也空前紧张,首都经济需要产业外延,国际创新城市的发展定位需要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近便空间。从国家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项对环境的要求看,首都需要周边地区具有洁净的产业环境,更需要一个富裕、文明、稳定、和谐的人文和社会环境。
一份由京津冀发改委联合所作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一体化要求分析,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尚未形成,同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有官员指出: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较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较大差距;二,在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京津冀都市圈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远远落后于另两个三角洲都市圈地区。
报告指出,在该地区的港口建设中,要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以天津为枢纽港、其他港口各有分工的港口体系,并通过铁路、高速公路等把主要港口和以京津为核心腹地、以辽东和山东半岛为重要支撑的环渤海地区联系为一个整体,从而改变港口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与腹地联系薄弱,后方集疏系统不能合理配套的局面。
国都证券分析师认为,京津冀都市区发展潜力巨大。唐山曹妃甸由于北京一些重化工业外迁(首钢东迁),将为该地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机会,该地区的经济得到显著地提升。首钢搬迁到河北省唐山市,在渤海之滨新建了一座中国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并与唐山的其他钢铁企业一起,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钢铁工业生产基地。南堡大油田的勘探开发,吸引了中国三大石化集团的投资,形成了产业聚集效应,这都将带动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天津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化工基地,其化工产业的发展依旧被看好。如今滨海新区的建设,又将为天津金融业以及飞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谢占海日前则表示,北京12条高速公路都要经过河北,河北省在北京外围规划了一条环绕北京的高速公路,形成了12个高速公路的交叉口。可以把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区规划在这条路的两旁,拓展区以天安门为中心150公里的范围内,争取河北省每年GDP增长率在30%以上。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