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作业中频现网络热词 洪志雄 绘
新华网讯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给力”、“雷人”、“PK”等网络热词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小学生更是将这些新词用在了组词、作文中,这让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使用这种词汇是对是错?
专家建议老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讨论,充分表达意见建议,以便达成共识,为相关部门制定规范提供参考。
作业用网络热词该不该?
最近,家住市区南丰新城的刘先生对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劲琪(化名)的作业感到困惑。“他的作业中有一题是用‘给’组词,他写的答案是‘给力’。”刘先生说,他儿子上半年就曾用过“雷人”这个词,当时他叫儿子赶紧改过来,没想到现在又在作业中出现了网络词语,他担心这样会被老师判定为错误。儿子却说“这词到处都在用,为什么我不能用”?让他没想到的是,妻子和儿子的语文老师却不反对孩子使用网络词语。
想到乡下老家有一个当了30多年小学老师的亲戚,应该比较权威,刘先生致电询问。这位亲戚断然反对,称“滥用网络词语会损害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这位亲戚还告诫刘先生,要赶快让孩子“打住”,否则在考试时会丢分。刘先生还问了几个当教师的朋友,也和一些家长进行讨论,结果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有的则说“难以说清”。越问越煳涂的刘先生就此致电本报新闻热线询问。
记者走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发现他们也碰到类似疑问。家长们希望,相关部门或专家能尽快给出权威的意见。
网络热词使用应有“度”
学生组词用“雷人”、“给力”等网络热词,到底应该算对还是错?怎样给小学生讲清楚这些问题,让其正确界定?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厉兵教授。
“这个问题可以发动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一起讨论。”厉兵教授认为,鉴于报纸等媒体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能起到强大的引导作用,媒体用网络热词需要掌握好“分寸”。他指出,某些题材的文章用一点儿网络热词,不是不可以的,但要把握“度”,至少要避免“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他举例说,首都报纸启用的网络热词不太多,频率较大的大概是“PK ”、“粉丝”、“VS” 。至于“超女”、“被涨薪”、“周老虎”、“剩女”之类,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词,完全可以使用。
网络热词节选
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囧 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它的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被赋予“尴尬、郁闷、悲伤、无奈”等意义。
神马都是浮云“神马”并非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网友打字飞快,常在用拼音打“什么”时,打出“神马”来。“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为“都不值得一提”。它的流行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我勒个去可以说是一种调侃式的笑骂,就是个叹词,无实际意义,相当于古代的“呜唿哀哉”。
你out了其意思等于你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out是简写,原为“out of time”(时间之外),即不合时宜。
织围脖微博是2009年的产物,但在2010年因为明星喜爱微博而大火特火,织围脖就是写微博。
杯具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等。
打酱油网友用来表示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用此话回帖,相当于“路过”。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