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出生时我只是工人,并非从一开始就是‘郑渊洁’;家长如果由于‘爸爸不是郑渊洁’就让孩子死读书,让想象力丧失殆尽,终生只能重复前人的知识,就会形成家族恶性循环,世世代代永远不能成为‘郑渊洁’。爸爸越不是‘郑渊洁’的孩子,越不能‘好好’上学,不能因为死记硬背丢失想象力。”
最近,童话大王郑渊洁对羊城晚报刊登的两篇文章做出回应,一篇是网上流传的博文《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另一篇是本版12月6日推出的相关报道。博文中,作者胡子宏对郑渊洁的育子方法提出质疑,他对自己的孩子表示“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你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园的课程,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究竟郑渊洁父子只是特例,还是有普遍借鉴意义?带着这个疑问,羊城晚报独家专访了郑渊洁。
成功使命不能全留给孩子
羊城晚报:《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的作者称“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同一个档次”,您的家教理论不适合他们。您对此有何看法?
郑渊洁(以下简称“郑”):记得不久前贵报采访我,其中有一段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详见本报11月13日报道《童话大王郑渊洁:是儿子成就了我》)。我在28岁时有了郑亚旗,当时我的身份是工人。请注意,我原来也不是“郑渊洁”,生儿子时是工人。那时我就想,为了教育他,我要奋斗一回演示给孩子看,让他目睹父亲如何把一贫如洗的家通过正当劳动变得富有。
羊城晚报:您强调示范和榜样的力量?
郑:是的,教育就是亲力亲为加以示范,用活生生的榜样“润物细无声”加以影响和引导。你叫孩子成功,那你先成功给孩子看,让他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效仿。所以,关键还靠父母的示范和奋斗。
羊城晚报:这对家长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郑:合格的父母要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责任自己承担,给孩子一个快乐惬意的人生。如果每个家长都切实承担起责任,不把使命留给下一代,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将更趋良性,至少孩子更快乐,大人也更充实。可多数家长的做法都是把自己从“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中解放出来,让千斤重的担子压到孩子肩上,这完全搞反了。你都承担不了,让一个小孩去挑起来,这说得过去吗?
羊城晚报:可是人始终都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下一代可以完成,那样生活才有希望。
郑:现实是,绝大多数家长到头来会失望,因为他们的方法本末倒置。家长和孩子应该始终站在同一个战壕里,输赢都在一起。如果你今天讲“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明天你的儿子就可以对你说:“爸爸,我不是某某某(代表某位成功人士)。”这种做法是从你身上学到的,最后可能演变成两代人都在推卸责任。
羊城晚报:但有人说您有钱,才敢让儿子不接受学校教育,因为他不用为找工作发愁。
郑:孩子的教育不能儿戏,你输不起我同样也输不起,不同的是大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样。我看重想象力,他们看重分数。
父母先认输孩子难成功
羊城晚报:教育需要动真格的,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做好的。
郑:是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的嘴是最多余的器官,并不是说得越多越有效果。很多人问起我的教子经,我说是“闭上嘴,抬起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可是,很多家长只会指指点点,或者抱怨。如果把“郑渊洁”视为一个成功的符号,那你自己都第一个认输、自动弃权成为“郑渊洁”这样的成功人士,又怎么能要求孩子成功呢?
羊城晚报:您对那些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郑:你今天对孩子讲“爸爸不是郑渊洁”,你孩子以后对你孙子也这么讲,世世代代都这么讲,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羊城晚报:对那些“爸爸不是郑渊洁”的孩子们,您想说些什么?
回复该发言
郑渊洁回应热点博文:成功使命不能全留给孩子
2 回复:郑渊洁回应热点博文:成功使命不能全留给孩子
DRYADDRYAD2010-12-13 16:11:05 发表
郑:如果由于爸爸不是郑渊洁就死读书,想象力丧失殆尽,终生只能重复前人的知识,就会形成家族恶性循环,世世代代永远不是“郑渊洁”。所以,正因为你爸爸不是郑渊洁,才更不要丧失想象力。
羊城晚报:“死读书”就必然导致“想象力丧失殆尽”吗?
郑:应试教育和想象力是冤家对头。因为应试教育重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想象力的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答案越多越好。最近有项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因此爸爸越不是“郑渊洁”的孩子,越不能“好好”上学,换句话说,越不能因为死记硬背应试丢失想象力。只有拥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出人头地。
每天放学要肃清应试流毒
羊城晚报:如果只谈想象力和玩耍,孩子输在应试教育上考不上大学,就会被很多工作机会拒绝,这样的孩子拿什么去和同代人竞争?
郑:可以把孩子交给学校拿张文凭。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家长要肃清当天应试教育流毒,让孩子在家里多玩多看课外书,多接触大自然。两手都要硬。读书改变命运没错,但也要看读什么样的书,如果只读学校里的教科书,就很难出人头地,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人都在读它们,你拿什么来超越他人鹤立鸡群?和别人的知识结构完全一样是人生悲剧。
羊城晚报:您说上学就是为了拿张文凭,如果全中国的孩子都在应付学校,未来的科学家将从哪里出呢?
郑:每个人的天赋和个性都不同,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作家或者科学家。不管当作家还是科学家,想象力至关重要,没有想象力的人只能重复前人的工作,难以突破创新、出人头地。
羊城晚报:您刚才讲两手都要硬,在学校之外要多看课外书、多玩耍,为什么不能单靠学校教育?
郑:从某个角度讲,学校好比流水线工厂,孩子们就像工厂里模板批量制作出来的成品,这些成品也许能顺利卖出去,但不会有个好价格,因为那是批量生产出来的,数量太多不符合“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所以,仅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大的比重应放在学校之外(这里并非指课外名目繁多的辅导)。
羊城晚报:有些孩子拿您做挡箭牌,说郑渊洁小学没毕业也能成功,以此作为讨厌学校的理由,这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郑:“郑渊洁成功”和“小学没毕业”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把它演变成这样的逻辑:因为郑渊洁小学没毕业,所以他成功了。应该看郑渊洁在校外做了什么,看了什么书。我之所以反感学校和应试教育,是因为它只允许出现一个标准答案,扼杀了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郑渊洁。实际上,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李开复、比尔·盖茨、爱因斯坦、牛顿……任何一个成名成家的人都知道,想象力至关重要。(黄亮)(来源:羊城晚报)
回复该发言
羊城晚报:“死读书”就必然导致“想象力丧失殆尽”吗?
郑:应试教育和想象力是冤家对头。因为应试教育重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想象力的特点是没有标准答案,答案越多越好。最近有项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因此爸爸越不是“郑渊洁”的孩子,越不能“好好”上学,换句话说,越不能因为死记硬背应试丢失想象力。只有拥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出人头地。
每天放学要肃清应试流毒
羊城晚报:如果只谈想象力和玩耍,孩子输在应试教育上考不上大学,就会被很多工作机会拒绝,这样的孩子拿什么去和同代人竞争?
郑:可以把孩子交给学校拿张文凭。孩子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家长要肃清当天应试教育流毒,让孩子在家里多玩多看课外书,多接触大自然。两手都要硬。读书改变命运没错,但也要看读什么样的书,如果只读学校里的教科书,就很难出人头地,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人都在读它们,你拿什么来超越他人鹤立鸡群?和别人的知识结构完全一样是人生悲剧。
羊城晚报:您说上学就是为了拿张文凭,如果全中国的孩子都在应付学校,未来的科学家将从哪里出呢?
郑:每个人的天赋和个性都不同,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作家或者科学家。不管当作家还是科学家,想象力至关重要,没有想象力的人只能重复前人的工作,难以突破创新、出人头地。
羊城晚报:您刚才讲两手都要硬,在学校之外要多看课外书、多玩耍,为什么不能单靠学校教育?
郑:从某个角度讲,学校好比流水线工厂,孩子们就像工厂里模板批量制作出来的成品,这些成品也许能顺利卖出去,但不会有个好价格,因为那是批量生产出来的,数量太多不符合“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所以,仅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大的比重应放在学校之外(这里并非指课外名目繁多的辅导)。
羊城晚报:有些孩子拿您做挡箭牌,说郑渊洁小学没毕业也能成功,以此作为讨厌学校的理由,这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郑:“郑渊洁成功”和“小学没毕业”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把它演变成这样的逻辑:因为郑渊洁小学没毕业,所以他成功了。应该看郑渊洁在校外做了什么,看了什么书。我之所以反感学校和应试教育,是因为它只允许出现一个标准答案,扼杀了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郑渊洁。实际上,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李开复、比尔·盖茨、爱因斯坦、牛顿……任何一个成名成家的人都知道,想象力至关重要。(黄亮)(来源:羊城晚报)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