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白领的其他话题……

返回白领……


我收藏的爽吧……


何力:由奢入俭不容易

1 何力:由奢入俭不容易
薄荷希米露2010-12-13 16:20:44 发表
通货膨胀显然是一件让人不快的事情,但其痛苦程度究竟如何界定?是不是所有的人在通货膨胀面前痛苦程度都是一样的?
富人问题就不讨论了,无论如何,对于他们都属些微,虽然货币购买力下降,富人手里的钱同样毛,游艇和豪华汽车可能也涨价,但富人手里的“钱”其实不多,他们更多的是以货币计价的资产,还有债务——富人更容易借到钱,于是也就享受了“通胀税”。穷人也不想讨论,因为通货膨胀带给他们的伤害如此显而易见,直接影响吃穿用住。何况中国的CPI里面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占有很大权重——从边际效用上说,同一个馒头,对饥饿的人和已经吃饱的人是不一样的,同理,对本来钱少的人钱再少一点,也是很大的边际效用。
剩下的是中间人士——城市“中产”或是白领,在通胀面前,这一群人是最纠结的,甚至在精神上最痛苦。一般看法,中产或白领面临通胀,还不至于影响到温饱生活,怎么会是最痛苦的呢?是的,通货膨胀的确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温饱,但是影响到他们的体面——不要忘了,所谓中产或白领的生活希冀并非温饱,他们被潮流裹挟,被品牌绑架,被攀比左右,他们不是为了有衣穿有饭吃,而是为了活得比别人好——而通货膨胀威胁的恰恰是这一族最难割舍的“体面”。体面生活受到威胁是很苦的,不仅是生理的,更是心理与社会的。
比起穷人,中产攀比心更重,想是通胀对他们心理的影响也就更大。这让我想到“棘轮效应”。所谓“棘轮效应”是说,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也就是说消费一旦上去了,即使物价上涨或收入减少,降下来也不容易,就像“棘轮”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借宰相张文节之口说的:“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一个白领,原来开车,油价上涨,重新改回公交,感觉一定是痛苦的吧。
电脑业有个词叫“缺省值”,也叫“默认值”——在你没指定的情况下系统给你的不言而喻的配置。每一代人的“缺省值”不一样,也许今天的城市青年认为租个房子,配有电视、冰箱、网线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小时候的“缺省值”完全是另外一番。一个欲望一旦成为“缺省”配置后,基本上就不能带来满足感了,但是当“缺省”缺失时,肯定带来痛苦——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唿吸顺畅的时候想不到鼻子,堵塞难忍才想起它平日的好。
之所以谈到“主观感受”还是因为,人们对物价上涨的主观感受,总是和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有差距。好比统计局说,物价上涨了3%,于是买菜的婆婆就发问,你难道不买菜吗?明明菜价涨了不止这些。相信统计局的官员也会哭笑不得,于是说:我们也买菜的。怎么去和婆婆解释中国CPI权重与真实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呢?权重当然不等于整体的真实。尽管如此也不能说权重无意义,因为只要保持着系统误差,延续下来的变化依然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就是物价在不断上涨的趋势。至于究竟涨了多少,对于你的生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与财富水平、生活的地区乃至个体生活方式有关——吃素的人对肉价的上涨应该不敏感吧。
以权重和抽样为基础的统计数据不等于整体真实,但也应该根据实际反馈不断修正权重和样本结构、数量,以期接近真实。所以,我的看法是,争论CPI被低估了多少不是重点,重点在于CPI数据怎么才能和人们的主观感受接近,感受虽然是主观的,但它毕竟来源于实际啊。
回复该发言
共有1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