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中的商人应是什么样子?几乎没有人论述过这一主题。因为一旦涉及到这个话题,就必然卷入复杂的争执。即便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只能在他的虚构作品《最后的完美世界》中隐晦地表达出他对完美商人的期望。这种人物,他称之为“贵族”,且随着十九世纪的消逝,“似乎已经无迹可寻”。
大师让一位奥地利的巨商(他涉足交通、工程建设、地产、金融、旅游业和投资)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自始至终我没有改变自己的目标:建立一个自由、公正的社会,年轻时的我们在1848年革命时期所梦想的社会……我依然是一个革命者。我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所建起的任何一幢楼宇都是一个革命宣言……我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合乎人性的生存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公民可以昂首挺胸。”他用商业延续自己“改造世界”的梦想。他不像“最后的完美世界”消逝之后的那些商人们—他们继承了他在商业上的天赋与辉煌,哪怕拥有“奥地利乃至全欧洲最好的头脑”,但却只能被归之于“工匠的行列”,“只关心金钱,只关心极为狭隘的个案,或者只想卖弄自己的‘聪明’”。而那些继承了他“改造世界梦想的人”,“他们的理想是极其真诚的,但是他们是非常不切实际的,难以做成大事”。
在今日的中国,为数不少的商人都幻想自己同时是一个知识分子,兼具商业天分和改造社会的梦想。他们热切地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似乎积累金钱最多的那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就最正确。甚至公众也不无期待地希望能从这些亿万富翁们口中,听到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麻烦的答案,从房价走向、汇率变迁、国家实力的兴衰到教育改革和家庭幸福。
但真正能够同时扮演好这两个角色的人却少之又少。我们相信秦晓先生正是其中一位。没有哪位商人能像他那样充满热情地谈论中国的命运、现代性、改革与重启改革。而且,他是真心热爱这些命题。这从他的那些演讲和文稿中就可以看出。所有这些演讲和文稿,除了在现实的商业上的才能之外,还需要勇气、热情、见识、知识和才干。
和德鲁克描述的理想商人一样,秦晓也是从年轻时就开始相信一个乌托邦的存在。他们都是革命的孩子。前者是法国激烈的大革命,后者是同样激烈的中国革命。两个革命都以建造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和社会为目标。他们都出身于世家,只不过秦晓继承的是一个短暂的传统。德鲁克的商人曾有机会进入奥地利政府的内阁;秦晓曾经供职于中南海,能够接近核心的政治权势人物。德鲁克的商人从城市工程起家,接着进入家族的地产生意,然后陆续涉足金融、旅游和投资,俨然建立起一个欧洲最庞大的商业帝国。秦晓则打理起这个国家的国有企业,起初在中信,继而在招商局。
他在招商局的职业生涯应是他商业成就的巅峰。以数据而言,这家公司“总资产增幅4倍有余,年复合增长率20.64%;母公司净利润增幅约20倍,年复合增长率为40.21%”,“从一家总资产496亿元、负债233亿元、濒于瘫痪的国企,飙升成为一家资产规模2700亿元、运转良好的巨型航母”(见本刊2010年21期报道《双面秦晓》),涉足地产、金融、港口、航运等。他在商业上的天分或许可以从他对这家老牌国有企业的十年再造和通过再造取得的成绩证明,尽管他供职的是受争议的国有企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