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上,盛田昭夫试图在掰手腕比赛中胜过井深大。他的左手掰着桌面的一侧,右手用力试图压倒他多年来的朋友和创业伙伴。两人的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谁也没有看见他们真的比试过”,约翰 内森,《索尼的私人生活》的作者说。
这两人一起创造了亚洲最受瞩目的公司之一索尼。他们之间的配合亲密无间,几乎从未有过争执。从索尼历史上最著名的产品随身听的开发就能看出他们的默契。或许更加少见的是,他们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亲密关系一直延续到了生命的末期。
“盛田中风之后的几个月中,他在一家医院进行身体康复。碰巧井深大就躺在隔壁的病房里,三星期前他心脏病发作,正在医院康复。这是历史上一个小小的而又说不清楚的巧合。在他俩等待康复的几个月中,井深和盛田让人推着到对方的病房,拍着对方的手静静地坐着……不久,盛田也病了。他在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来到隔壁井深的病房里,他们俩互相鼓励。尽管井深几乎说不出话来,但仍大声鼓励我丈夫说:”昭夫,昭夫‘。盛田低垂着头,两眼望着地板,但他们互相紧握着手。“盛田昭夫的太太回忆说。
商业史上这样的佳话并非孤例。惠普的创始人戴维。帕卡德和威廉。休利特是可以媲美井深大与盛田昭夫的搭档,他们同样创造了一家伟大的公司,同样将友谊与合作保持到最后,并且还创立所谓“惠普之道”这样的经营哲学。
但不是所有故事都如此完美——或者说大部分故事都是不完美的。通用汽车的创始人是威廉。杜兰特,但是人们记住的却是杜兰特的门生,那个伟大的经理人小阿尔弗雷德。斯隆。杜兰特不但失去了他的公司,还失去了在人们记忆中的地位。《时代》周刊刚刚创刊时,当时的报纸将这份新闻杂志称为“布里顿 哈登的创意”,但是后来人们记住的都是“另一个组织者”亨利 卢斯。为什么达斯勒兄弟选择成为对手,分别创办阿迪达斯和彪马,而不是携手合作?很长一段时间内苹果公司的创始人都是那个天才史蒂夫 乔布斯,可是另外一个史蒂夫却很少被人提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的专题中提到的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那些随着公司的发展仍然亲密无间、双方恰好都拥有了公司所需要的互补的能力、对于公司的发展总是不可或缺,这样的公司和公司创始人是被祝福的。
商业和公司的逻辑一点都不温情脉脉。强大的主导者会驱逐他的伙伴,背叛者往往成为公司历史的主角。毕竟,能上商业杂志封面和福布斯富豪榜的才是被大家谈论的人。
商业重利轻别离。商业信奉的逻辑是发展、发展和再一步的发展,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公司的发展,那么只能选择走人,或者被请走,无论你是公司的创始人,还是普通员工。清理创始人的工作比较麻烦,开始它的表现形式会是创始人团队之争,一部分出局;后来在风险资本发达之后,资本会驱逐那些它们认为不利于公司发展,因此也不利于作为股东的风险投资的公司创始人,找来更加合适的经理人。不仅仅是简单的兄弟之争,有时是在驱逐国王。看似残酷,但只有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才可能出现卓越的公司。可能没有永远的伙伴,但有伟大的公司。创业者们如果不想产生分裂,最重要的是和公司的发展保持一致,而不是和创业伙伴们保持一致。
文:邱强
据说视野开阔的任正非脾气暴躁。但他对孙亚芳总是十分尊重,对孙的观点也倍加推崇。
任正非终于忍不住出来说话了。11月1日,公司创始人、精神领袖兼总裁任正非在公司内部表示,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离职和任正非要让儿子接班这两件事“完全是谣言”。任正非说,“华为过去和将来都将是任人唯贤。”
不过业界普遍相信,66岁的任正非确实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圈内广为流传的版本是:任正非想过让儿子接班,但某些因素最终让他改变主意,不做“朝鲜”。
回复该发言
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2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真实内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任正非已经做出任人唯贤的决定。从目前来看,这个贤人正是孙亚芳。
孙亚芳现年50岁左右,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在到华为工作之前在国家安全部搞通信工作,1992年进入华为,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至今。
虽然年龄相隔16岁,但孙亚芳被称为是心灵上最接近任正非的女人。孙亚芳被公司内外赋予“华为女皇”、“至尊红颜”、华为的“国务卿”、“任正非接班人”等称谓。多年来,孙亚芳对华为的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体系建立居功至伟,其出众的大局观、跨文化沟通协调和细节管理能力,使她成为任正非最信任的伙伴。
应该说,任正非将华为打造成为电信设备领域内的如此地位,孙亚芳以自己的能力和威信打下了不可替代的烙印。
1999年,任正非提议孙做董事长、法人代表,负责外部协调,自己则专心做内部管理。从此,华为形成“左非右芳”的核心领导层格局,孙直接主管至关重要的市场和人力资源部门。在华为的所有部门中,市场、研发和人力资源三个部门对华为贡献最大:其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为华为国际化打下基础;市场部门更是以令竞争对手胆寒的“狼”性,为华为自1996年以来的高速增长立下汗马功劳。任正非就曾说,孙亚芳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华为的市场营销体系。
据说脾气暴躁的任正非视野开阔,对新事物的观察和学习能力极强,时常觉得属下难以领会他的意图,但他对孙亚芳总是十分尊重,对孙的观点也倍加推崇。孙亚芳所著的文章《小胜靠智,大胜在德》的标题被篆刻为石碑树于华为总部。
尽管一些华为员工称孙亚芳与任正非一样直率而严厉,其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往往让人“找不到机会出口”。但与任正非的火暴、雷厉风行相反,孙举止优雅、说话“和风细雨”,讲求平衡与沟通。
除了强人体制外,华为胜在文化,这点几乎连任正非和孙亚芳自己都不否认。
华为发展初期,其公司文化主要是任一度崇尚的“狼文化”。任正非表示,跨国公司是大象,华为是老鼠。华为打不过大象,但是要有狼的精神:敏锐的嗅觉、强烈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牺牲精神。
狼文化让华为迅速发展壮大。这之后华为的文化变成了一种竹笋文化——竹笋的每一层,其包围的核心都是高绩效。
到最近几年,随着孙亚芳在华为公司的影响力逐步变大,华为公司也逐渐站稳市场脚跟并变成了市场上的老大。这时候华为公司的文化变成了孙亚芳特点明显的“柔性管理和文化”。
任正非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依靠他个人的“霸气”,或者说“霸道”。随着企业壮大,任正非考虑的问题从关心华为的生死到关心华为如何基业长青。如果说任正非的成功靠的是霸道,那么他要永续成功的话,则有必要从霸道转向“王道”。
好在让看好华为的人欣慰的是,至少在对待孙亚芳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我们看到了任正非的王道精神。
文:杨婧
我问孙彤宇:“(离开淘宝)你是不是被废了武功?”他笑答:“不是废了,而是武功过时了。”10月底,杭州阳光暖暖,我们聊着他投资的“盒子世界(hezi.com)”、武侠小说和电影。盒子世界是以7至14岁青少年为目标用户、以体验为目的的儿童虚拟网络社区。此外,盒子团队还在做一部动漫电影。
来杭州之前,有朋友说:“孙彤宇已经是超级宅男了。”他承认正在追看一部武侠小说、台湾作家孙晓的《英雄志》。他还准备看看电视剧《黎明之前》。总之,一切话题绕开淘宝,绕开阿里巴巴,绕开马云,绕开曾经内心火热的孙彤宇。
回复该发言
孙亚芳现年50岁左右,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在到华为工作之前在国家安全部搞通信工作,1992年进入华为,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至今。
虽然年龄相隔16岁,但孙亚芳被称为是心灵上最接近任正非的女人。孙亚芳被公司内外赋予“华为女皇”、“至尊红颜”、华为的“国务卿”、“任正非接班人”等称谓。多年来,孙亚芳对华为的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体系建立居功至伟,其出众的大局观、跨文化沟通协调和细节管理能力,使她成为任正非最信任的伙伴。
应该说,任正非将华为打造成为电信设备领域内的如此地位,孙亚芳以自己的能力和威信打下了不可替代的烙印。
1999年,任正非提议孙做董事长、法人代表,负责外部协调,自己则专心做内部管理。从此,华为形成“左非右芳”的核心领导层格局,孙直接主管至关重要的市场和人力资源部门。在华为的所有部门中,市场、研发和人力资源三个部门对华为贡献最大:其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为华为国际化打下基础;市场部门更是以令竞争对手胆寒的“狼”性,为华为自1996年以来的高速增长立下汗马功劳。任正非就曾说,孙亚芳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华为的市场营销体系。
据说脾气暴躁的任正非视野开阔,对新事物的观察和学习能力极强,时常觉得属下难以领会他的意图,但他对孙亚芳总是十分尊重,对孙的观点也倍加推崇。孙亚芳所著的文章《小胜靠智,大胜在德》的标题被篆刻为石碑树于华为总部。
尽管一些华为员工称孙亚芳与任正非一样直率而严厉,其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往往让人“找不到机会出口”。但与任正非的火暴、雷厉风行相反,孙举止优雅、说话“和风细雨”,讲求平衡与沟通。
除了强人体制外,华为胜在文化,这点几乎连任正非和孙亚芳自己都不否认。
华为发展初期,其公司文化主要是任一度崇尚的“狼文化”。任正非表示,跨国公司是大象,华为是老鼠。华为打不过大象,但是要有狼的精神:敏锐的嗅觉、强烈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牺牲精神。
狼文化让华为迅速发展壮大。这之后华为的文化变成了一种竹笋文化——竹笋的每一层,其包围的核心都是高绩效。
到最近几年,随着孙亚芳在华为公司的影响力逐步变大,华为公司也逐渐站稳市场脚跟并变成了市场上的老大。这时候华为公司的文化变成了孙亚芳特点明显的“柔性管理和文化”。
任正非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依靠他个人的“霸气”,或者说“霸道”。随着企业壮大,任正非考虑的问题从关心华为的生死到关心华为如何基业长青。如果说任正非的成功靠的是霸道,那么他要永续成功的话,则有必要从霸道转向“王道”。
好在让看好华为的人欣慰的是,至少在对待孙亚芳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我们看到了任正非的王道精神。
文:杨婧
我问孙彤宇:“(离开淘宝)你是不是被废了武功?”他笑答:“不是废了,而是武功过时了。”10月底,杭州阳光暖暖,我们聊着他投资的“盒子世界(hezi.com)”、武侠小说和电影。盒子世界是以7至14岁青少年为目标用户、以体验为目的的儿童虚拟网络社区。此外,盒子团队还在做一部动漫电影。
来杭州之前,有朋友说:“孙彤宇已经是超级宅男了。”他承认正在追看一部武侠小说、台湾作家孙晓的《英雄志》。他还准备看看电视剧《黎明之前》。总之,一切话题绕开淘宝,绕开阿里巴巴,绕开马云,绕开曾经内心火热的孙彤宇。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1996年4月,孙彤宇加入马云中国黄页项目,是创业18兄弟姐妹之一,后成为阿里巴巴创始人,也是创始人团队中最早提干的。2003年4月16日,马云叫来孙彤宇、昱峰等7个人,郑重而神秘地说:“我现在派你们去做一个C2C的项目,这个项目目前还处于绝密状态,全公司都不知道阿里巴巴会进入到C2C领域。你们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女朋友,爸爸妈妈。否则,我只能开除你们。”随后,马云拿出了一份全英文合同,“你们马上签字。”
孙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一个名为阿科的员工从《鹿鼎记》韦小宝和七个老婆开店的故事得到灵感,他们将这个项目取名为“淘宝”。创业第一天起,孙就将淘宝看成自己的孩子。淘宝亦是孙商业意识的启蒙——七人团队建立了淘宝商业模式和“倒立文化”。2007年淘宝的市场份额达到80%,打败了竞争对手eBay易趣,且在商战中练出了执行力很强的团队。“我和马云有许多的共同点,比如说,都是内心火热的人,对企业未来有信心。他的战略眼光学习能力很强大,我比他强的是执行力。”时任淘宝网总裁的孙彤宇说。
2007年11月24日,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圣诞节前夜,孙彤宇突然被告知2008年开始由原支付宝总裁陆兆禧担任淘宝网总裁,孙前往海外学习。据说,孙当着许多淘宝员工号啕大哭。一起离开的还有3位资深阿里巴巴集团高管,首席运营官李琪,首席技术官吴炯,资深副总裁李旭辉。此后,马云接受采访时说,我是让他们去享受人生,理解了生命和生活再回来。有人将此解说为马云的“杯酒释兵权”。一位资深副总裁认为,马云一定比他们几个还要痛苦。外界可能说马云不讲情义。但是,马云做这件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企业正常的新陈代谢而已。“
孙彤宇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人:“真正做得好的是雷军那样的。我现在是在享受生活,过自己的小日子。”今年9月8日,孙彤宇和MSN中国原副总裁陈啸创立了优众网(ihaveu.com),试水电子商务与SNS结合的新模式。陈啸出任优众网CEO.孙只是一个投资者。
离开淘宝后,孙彤宇除投了两个项目外,还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苹果的产品。他说“盒子世界”的另一个合伙人李炼是“老苹果”,自己是一个“新苹果”,一个已经退休的、无业“苹果迷”而已。我问孙彤宇的朋友,他和马云是兄弟吗?他可能再回阿里巴巴或淘宝吗?他的朋友笑着说:“这些,你要去问他们俩。”
文:何磊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
12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之所以将腾讯的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的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回复该发言
孙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一个名为阿科的员工从《鹿鼎记》韦小宝和七个老婆开店的故事得到灵感,他们将这个项目取名为“淘宝”。创业第一天起,孙就将淘宝看成自己的孩子。淘宝亦是孙商业意识的启蒙——七人团队建立了淘宝商业模式和“倒立文化”。2007年淘宝的市场份额达到80%,打败了竞争对手eBay易趣,且在商战中练出了执行力很强的团队。“我和马云有许多的共同点,比如说,都是内心火热的人,对企业未来有信心。他的战略眼光学习能力很强大,我比他强的是执行力。”时任淘宝网总裁的孙彤宇说。
2007年11月24日,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圣诞节前夜,孙彤宇突然被告知2008年开始由原支付宝总裁陆兆禧担任淘宝网总裁,孙前往海外学习。据说,孙当着许多淘宝员工号啕大哭。一起离开的还有3位资深阿里巴巴集团高管,首席运营官李琪,首席技术官吴炯,资深副总裁李旭辉。此后,马云接受采访时说,我是让他们去享受人生,理解了生命和生活再回来。有人将此解说为马云的“杯酒释兵权”。一位资深副总裁认为,马云一定比他们几个还要痛苦。外界可能说马云不讲情义。但是,马云做这件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企业正常的新陈代谢而已。“
孙彤宇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人:“真正做得好的是雷军那样的。我现在是在享受生活,过自己的小日子。”今年9月8日,孙彤宇和MSN中国原副总裁陈啸创立了优众网(ihaveu.com),试水电子商务与SNS结合的新模式。陈啸出任优众网CEO.孙只是一个投资者。
离开淘宝后,孙彤宇除投了两个项目外,还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苹果的产品。他说“盒子世界”的另一个合伙人李炼是“老苹果”,自己是一个“新苹果”,一个已经退休的、无业“苹果迷”而已。我问孙彤宇的朋友,他和马云是兄弟吗?他可能再回阿里巴巴或淘宝吗?他的朋友笑着说:“这些,你要去问他们俩。”
文:何磊
这是一个难得的兄弟创业故事,其理性堪称标本。
12年前的那个秋天,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之所以将腾讯的创业5兄弟称之为“难得”,是因为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腾讯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是在企业迅速壮大的过程中,要保持创始人团队的稳定合作尤其不容易。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保持稳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的“合理组合”。
据《中国互联网史》作者林军回忆说,“马化腾非常聪明,但非常固执,注重用户体验,愿意从普通的用户的角度去看产品。张志东是脑袋非常活跃,对技术很沉迷的一个人。马化腾技术上也非常好,但是他的长处是能够把很多事情简单化,而张志东更多是把一个事情做得完美化。”
许晨晔和马化腾、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他是一个非常随和而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而陈一丹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的同学,后来也就读深圳大学,他十分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激起大家的激情。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后来,马化腾在接受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承认,他最开始也考虑过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均分股份的方法,但最后还是采取了5人创业团队,根据分工占据不同的股份结构的策略。即便是后来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因为在马化腾看来,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如果拿大股的不干事,干事的股份又少,矛盾就会发生。
当然,经过几次稀释,最后他们上市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只有当初的1/3,但即便是这样,他们每个人的身价都还是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以说,在中国的民营业中,能够像马化腾这样,既包容又拉拢,选择性格不同、各有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并在成功开拓局面后还能依旧保持着长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见的。而马化腾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文:邹蔚
伟大的工程师加上伟大的商人共同成就了伟大的公司。无处不在的商业法则,终究让他们无法一直携手。
古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苹果公司也不是一个史蒂夫缔造的——没错,是两个史蒂夫。30年过去,一个史蒂夫俨然“苹果教”教主,左右着全世界苹果爱好者的心跳,无论他本人还是他的苹果公司都是媒体的宠儿,关于苹果的一点蛛丝马迹都会成为新闻。另一个史蒂夫?嗯,他的消息太少了,他似乎刚过完60大寿,几年前还有新闻说他半夜在商场外排队等着买iPhone.史蒂夫。乔布斯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绰号沃兹,TheWoz)曾是老友,在1976年共同创立了苹果电脑。当时看来,两人的组合堪称完美:乔布斯是营销大师、商业天才,头脑中充斥着异想;沃兹在技术开发方面造诣炉火纯青,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将电路板、打字机键盘和显示屏组合的个人电脑。简单地说,沃兹能够恰如其分地将乔布斯那些石破天惊的用户体验构思变成客户面前实实在在的东西。
回复该发言
虽然主要资金都由马所出,他却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而同时,他自己又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
保持稳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搭档之间的“合理组合”。
据《中国互联网史》作者林军回忆说,“马化腾非常聪明,但非常固执,注重用户体验,愿意从普通的用户的角度去看产品。张志东是脑袋非常活跃,对技术很沉迷的一个人。马化腾技术上也非常好,但是他的长处是能够把很多事情简单化,而张志东更多是把一个事情做得完美化。”
许晨晔和马化腾、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他是一个非常随和而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而陈一丹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的同学,后来也就读深圳大学,他十分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激起大家的激情。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只有曾李青是腾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后来,马化腾在接受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承认,他最开始也考虑过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均分股份的方法,但最后还是采取了5人创业团队,根据分工占据不同的股份结构的策略。即便是后来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因为在马化腾看来,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如果拿大股的不干事,干事的股份又少,矛盾就会发生。
当然,经过几次稀释,最后他们上市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只有当初的1/3,但即便是这样,他们每个人的身价都还是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以说,在中国的民营业中,能够像马化腾这样,既包容又拉拢,选择性格不同、各有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并在成功开拓局面后还能依旧保持着长期默契合作,是很少见的。而马化腾成功之处,就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设计了创业团队的责、权、利。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收益也就越大。
文:邹蔚
伟大的工程师加上伟大的商人共同成就了伟大的公司。无处不在的商业法则,终究让他们无法一直携手。
古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苹果公司也不是一个史蒂夫缔造的——没错,是两个史蒂夫。30年过去,一个史蒂夫俨然“苹果教”教主,左右着全世界苹果爱好者的心跳,无论他本人还是他的苹果公司都是媒体的宠儿,关于苹果的一点蛛丝马迹都会成为新闻。另一个史蒂夫?嗯,他的消息太少了,他似乎刚过完60大寿,几年前还有新闻说他半夜在商场外排队等着买iPhone.史蒂夫。乔布斯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绰号沃兹,TheWoz)曾是老友,在1976年共同创立了苹果电脑。当时看来,两人的组合堪称完美:乔布斯是营销大师、商业天才,头脑中充斥着异想;沃兹在技术开发方面造诣炉火纯青,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将电路板、打字机键盘和显示屏组合的个人电脑。简单地说,沃兹能够恰如其分地将乔布斯那些石破天惊的用户体验构思变成客户面前实实在在的东西。
回复该发言
5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个人电脑苹果Ⅰ和苹果Ⅱ都取得了商业上前所未有的成功,但依旧阻止不了两位“史蒂夫”合作的破裂。这一开始就是注定的,这是两种性格的较量。
一件小事清楚地展现了两个人的差别。1975年,沃兹在乔布斯的力邀下加入一个游戏机项目,两人在4天内造出一台游戏机,之后均分了700美元的报酬。一年后沃兹得知报酬其实有1000多美元,他伤心地哭了。而多年后乔布斯读到这个故事时,抓起电话向沃兹咆哮:我根本不记得有这件事情。我不记得,就意味着它没发生过。沃兹在自传《我是沃兹》中写道:在我心中,道德举足轻重,至今我仍不明白他为何对我撒谎……我们曾经一度有共同的理想,在建立苹果时达到极致,但我们始终是不同的人,从开始就是。
在沃兹尼亚克心中,欢笑的人生远比管理权重要得多。他自认为自己有点傻,但却是快乐的。沃兹也没有把乔布斯撒谎放在心上,仍然和他一起创办了苹果。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是这样一对“兄弟”:其中一人毕生致力于管理公司,用各种手段激起消费者的欲望,创造盈利的神话;而另一人则言谈幽默,爱好技术,对一些小玩意感兴趣,他在世界上挖掘趣闻,此生只为寻找欢乐。
1985年,沃兹离开了苹果,创办了开发遥控器的公司CL9.《华尔街日报》当时的报道认为,沃兹是因为自己的团队在苹果不受重视(苹果当时全力开发麦金托什机)才离开的。其实,沃兹离开的原因是他为开发遥控器那个想法而兴奋,就跟他做出第一台个人电脑一样。沃兹想做一名纯粹的工程师,技术是他的最大爱好,能为他带来刺激,他对商业、对市场兴趣不高。事实也证明沃兹没有乔布斯那种商业头脑,他的CL9公司很快便关门大吉。
IT评论人洪波对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携手与分手做过这样的评价: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加上一位伟大的商人,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家伟大的公司。但是,无处不在的商业法则,终究让两个伟大的人物无法一直携手。因为,在科学所有的品格中,真相和诚实永远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沃兹的原则,却不是商业的原则。
乔布斯在商业与审美上的洞察力让他被人奉为神,但沃兹总是一个为技术狂的老男孩,并乐在其中。
按所谓成功学标准来评判两人,史蒂夫。乔布斯是成功的典范,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则被推向反面。要是有谁真这样想,我只好告诉他,你成功鳖汤喝多了吧。乔布斯与沃兹,代表一种更加广阔的生活制度。
文:朱航飞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故事。在《偶然诞生的亿万富翁——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这本书出版问世、并在今年10月份被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搬上了大银幕(电影《社交网络》)之后,Facebook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和爱德华多。萨瓦林(EduardoSaverin)都不愿意对这段往事再说些什么。
在扎克伯格看来,这本书以及随后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被萨瓦林用来泄恨、抹黑的。就连书的作者,本。麦兹里奇(BenMezrich)也表示,如果没有萨瓦林,就没有这本书——而且,“当萨瓦林通过一个朋友联系到我时,他表现得就像一个恼羞成怒的孩子。”但麦兹里奇仍然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采访时说,“我保证,书中至少有99%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不过,显然扎克伯格并不这么认为。在接受《福布斯》杂志的采访时,他表示:“那不过只是一部小说,而小说都是虚构的。”但他也没有否定里面的任何事情。他情愿躲得远远的,尽量不给出任何评价。
回复该发言
一件小事清楚地展现了两个人的差别。1975年,沃兹在乔布斯的力邀下加入一个游戏机项目,两人在4天内造出一台游戏机,之后均分了700美元的报酬。一年后沃兹得知报酬其实有1000多美元,他伤心地哭了。而多年后乔布斯读到这个故事时,抓起电话向沃兹咆哮:我根本不记得有这件事情。我不记得,就意味着它没发生过。沃兹在自传《我是沃兹》中写道:在我心中,道德举足轻重,至今我仍不明白他为何对我撒谎……我们曾经一度有共同的理想,在建立苹果时达到极致,但我们始终是不同的人,从开始就是。
在沃兹尼亚克心中,欢笑的人生远比管理权重要得多。他自认为自己有点傻,但却是快乐的。沃兹也没有把乔布斯撒谎放在心上,仍然和他一起创办了苹果。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是这样一对“兄弟”:其中一人毕生致力于管理公司,用各种手段激起消费者的欲望,创造盈利的神话;而另一人则言谈幽默,爱好技术,对一些小玩意感兴趣,他在世界上挖掘趣闻,此生只为寻找欢乐。
1985年,沃兹离开了苹果,创办了开发遥控器的公司CL9.《华尔街日报》当时的报道认为,沃兹是因为自己的团队在苹果不受重视(苹果当时全力开发麦金托什机)才离开的。其实,沃兹离开的原因是他为开发遥控器那个想法而兴奋,就跟他做出第一台个人电脑一样。沃兹想做一名纯粹的工程师,技术是他的最大爱好,能为他带来刺激,他对商业、对市场兴趣不高。事实也证明沃兹没有乔布斯那种商业头脑,他的CL9公司很快便关门大吉。
IT评论人洪波对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携手与分手做过这样的评价: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加上一位伟大的商人,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家伟大的公司。但是,无处不在的商业法则,终究让两个伟大的人物无法一直携手。因为,在科学所有的品格中,真相和诚实永远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沃兹的原则,却不是商业的原则。
乔布斯在商业与审美上的洞察力让他被人奉为神,但沃兹总是一个为技术狂的老男孩,并乐在其中。
按所谓成功学标准来评判两人,史蒂夫。乔布斯是成功的典范,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则被推向反面。要是有谁真这样想,我只好告诉他,你成功鳖汤喝多了吧。乔布斯与沃兹,代表一种更加广阔的生活制度。
文:朱航飞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故事。在《偶然诞生的亿万富翁——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这本书出版问世、并在今年10月份被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搬上了大银幕(电影《社交网络》)之后,Facebook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和爱德华多。萨瓦林(EduardoSaverin)都不愿意对这段往事再说些什么。
在扎克伯格看来,这本书以及随后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被萨瓦林用来泄恨、抹黑的。就连书的作者,本。麦兹里奇(BenMezrich)也表示,如果没有萨瓦林,就没有这本书——而且,“当萨瓦林通过一个朋友联系到我时,他表现得就像一个恼羞成怒的孩子。”但麦兹里奇仍然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采访时说,“我保证,书中至少有99%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不过,显然扎克伯格并不这么认为。在接受《福布斯》杂志的采访时,他表示:“那不过只是一部小说,而小说都是虚构的。”但他也没有否定里面的任何事情。他情愿躲得远远的,尽量不给出任何评价。
回复该发言
6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而作为最大的爆料者,萨瓦林随后的沉默也不难理解。就在那本书出版的时候,萨瓦林和Facebook达成了和解,拿了扎克伯格的封口费——这笔钱的具体金额目前人们还不得而知——结果便是,Facebook再次正式承认萨瓦林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的地位,并把这一点写在了他们的公司网站上,而作为和解协议的一部分,萨瓦林应当从此对媒体永远闭上自己的嘴巴。
很多人并不怎么喜欢扎克伯格,这并不是秘密。也有很多人觉得这相当有讽刺意味——如今这个星球上最受欢迎的一个社交网站的创始人却有严重的社交障碍。
当年扎克伯格还在哈佛大学上学的时候,他看上去就是最不起眼的那类学生——球鞋、套头运动衫、牛仔裤。他说话的时候会不时地停顿,或许他只是为了歇口气,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在处理一些信息——就像一台计算机工作的方式——输入,然后输出。多数时候,你得到的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和不动声色的表情。
但扎克伯格偶尔也还是会去参加哈佛大学一个名为EpsilonPi的犹太学生联谊会,一个可以碰碰面、认识一些女孩子的地方。但即使在这样一个人人伴着酒精和高分贝电子音乐舞动的场合,扎克伯格也丝毫没有受到欢快气氛的任何影响——他的姿势、气质都十分扭捏而尴尬,显得有些自闭。
如果一定要说扎克伯格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唯一一点就是他作为一个电脑天才的声誉。这也是吸引着萨瓦林在2003年的某一天在EpsilonPi联谊会上决定主动结识扎克伯格的原因。萨瓦林从哈佛的校报《深红》(TheHarvardCrimson)上读到过这位校友的事迹。扎克伯格还在菲利普斯。埃克赛特高中(PhillipsExeterAcademy)念书时,就开发出一款叫作Synapse的MP3播放器插件,播放器记录下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并由此来自动安排音乐的播放顺序。微软和美国在线(AOL)都曾经想花200万美元购买这一程序,但被扎克伯格拒绝了——他把这个程序放到网上供人们免费下载——他只是觉得这么做很酷。
竟然有人会拒绝200万美元,这让萨瓦林觉得惊讶,也觉得很有意思。很快,在几次EpsilonPi聚会之后,萨瓦林和扎克伯格成了朋友。这部分是因为扎克伯格糟糕的社交能力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太多朋友,这让萨瓦林的示好显得有机可乘;部分是因为扎克伯格其实也需要有一个像萨瓦林这样热衷于大学社交生活的朋友。
萨瓦林的家族具有经商传统,曾在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死里逃生般来到巴西,13岁时才又举家移民到迈阿密。他的父亲一直教导他,要明白竞争的残酷性。他也向来对自己拥有出众的社交能力而沾沾自喜——那是他父亲教给他的一门本事,一种或许能让他未来在商界占得先机的本领。他不怎么懂电脑,但很显然扎克伯格是个绝对的电脑天才,对此他深信不疑。
于是,当2003年12月底,当扎克伯格决定甩开卡梅隆。温科吾斯(CameronWinklevoss)、泰勒。温科吾斯(TylerWinklevoss)和蒂维雅。纳伦德拉(DivyaNarendra),自己开发TheFacebook.com时,萨瓦林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出资提供运营这个小网站租赁服务器所亟需的启动资金——1000美元。萨瓦林相信,关于电脑和互联网的任何事情,扎克伯格都不可能失败。
但扎克伯格为什么要选萨瓦林做自己的合伙人?1000美元扎克伯格出不起,但扎克伯格为什么不去找温科吾斯兄弟他们呢?他们也一样有钱。
回复该发言
很多人并不怎么喜欢扎克伯格,这并不是秘密。也有很多人觉得这相当有讽刺意味——如今这个星球上最受欢迎的一个社交网站的创始人却有严重的社交障碍。
当年扎克伯格还在哈佛大学上学的时候,他看上去就是最不起眼的那类学生——球鞋、套头运动衫、牛仔裤。他说话的时候会不时地停顿,或许他只是为了歇口气,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在处理一些信息——就像一台计算机工作的方式——输入,然后输出。多数时候,你得到的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和不动声色的表情。
但扎克伯格偶尔也还是会去参加哈佛大学一个名为EpsilonPi的犹太学生联谊会,一个可以碰碰面、认识一些女孩子的地方。但即使在这样一个人人伴着酒精和高分贝电子音乐舞动的场合,扎克伯格也丝毫没有受到欢快气氛的任何影响——他的姿势、气质都十分扭捏而尴尬,显得有些自闭。
如果一定要说扎克伯格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唯一一点就是他作为一个电脑天才的声誉。这也是吸引着萨瓦林在2003年的某一天在EpsilonPi联谊会上决定主动结识扎克伯格的原因。萨瓦林从哈佛的校报《深红》(TheHarvardCrimson)上读到过这位校友的事迹。扎克伯格还在菲利普斯。埃克赛特高中(PhillipsExeterAcademy)念书时,就开发出一款叫作Synapse的MP3播放器插件,播放器记录下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并由此来自动安排音乐的播放顺序。微软和美国在线(AOL)都曾经想花200万美元购买这一程序,但被扎克伯格拒绝了——他把这个程序放到网上供人们免费下载——他只是觉得这么做很酷。
竟然有人会拒绝200万美元,这让萨瓦林觉得惊讶,也觉得很有意思。很快,在几次EpsilonPi聚会之后,萨瓦林和扎克伯格成了朋友。这部分是因为扎克伯格糟糕的社交能力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太多朋友,这让萨瓦林的示好显得有机可乘;部分是因为扎克伯格其实也需要有一个像萨瓦林这样热衷于大学社交生活的朋友。
萨瓦林的家族具有经商传统,曾在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死里逃生般来到巴西,13岁时才又举家移民到迈阿密。他的父亲一直教导他,要明白竞争的残酷性。他也向来对自己拥有出众的社交能力而沾沾自喜——那是他父亲教给他的一门本事,一种或许能让他未来在商界占得先机的本领。他不怎么懂电脑,但很显然扎克伯格是个绝对的电脑天才,对此他深信不疑。
于是,当2003年12月底,当扎克伯格决定甩开卡梅隆。温科吾斯(CameronWinklevoss)、泰勒。温科吾斯(TylerWinklevoss)和蒂维雅。纳伦德拉(DivyaNarendra),自己开发TheFacebook.com时,萨瓦林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出资提供运营这个小网站租赁服务器所亟需的启动资金——1000美元。萨瓦林相信,关于电脑和互联网的任何事情,扎克伯格都不可能失败。
但扎克伯格为什么要选萨瓦林做自己的合伙人?1000美元扎克伯格出不起,但扎克伯格为什么不去找温科吾斯兄弟他们呢?他们也一样有钱。
回复该发言
7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事实上,是温科吾斯兄弟此前先找到了扎克伯格,希望他能为他们开发一个专门服务于哈佛学生的内部交际网站——他们直到后来TheFacebook.com大获成功之后,都一直对扎克伯格甩开他们自己单干而耿耿于怀,并不惜请了职业律师起诉扎克伯格“偷了他们最初的点子”。
何况,从一份扎克伯格与一位好友的聊天记录中,也可以看出在他和萨瓦林之间,也没有多么“深厚的友谊”。像扎克伯格这样的电脑极客,似乎在电脑屏幕前敲打键盘时,更能和别人聊得来。但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书写互联网的是一支圆珠笔,而不是一支铅笔,你所留下的任何痕迹其实都是擦不掉的——这在线聊天记录,后来也成为美国媒体解读扎克伯格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
扎克伯格曾在一份聊天记录里形容他的新合伙人萨瓦林是一个“投资社团的头头儿”,他说,“萨瓦林应该很有钱,因为很明显,内幕交易在巴西并不违法。”但如果说萨瓦林一直想给所有人留下一个自己是“做生意的好手”的印象——他可是那种在哈佛上课的时候还要穿着西服套装的家伙——但实际上,包括扎克伯格在内,他却给很多人留下了另外的印象——他和巴西的黑手党或许还有某种联系。“这很酷”,扎克伯格说。
BusinessInsider网站还披露了在2004年1月8日的另一次聊天中,马克和一个朋友这么描述他们在TheFacebook.com上的安排:扎克伯格:“爱德华多。萨瓦林正在为我的服务器买单。”
朋友:“他觉得可以从你身上挣钱,世上这种吸血鬼每天都会诞生吧。”
扎克伯格:“不,他也会帮我们挣钱的。”
朋友:“你也这么觉得?”
扎克伯格:“好吧,做生意我不太懂。只要这件事儿很酷我就心满意足了。”
看上去扎克伯格找到萨瓦林,不仅仅因为他出得起这笔钱,也不只是他觉得似乎萨瓦林也有些商业眼光,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更在乎这件事是不是“很酷”——就像他当年一口回绝掉微软的200万美元那样。
那么,如果某一天扎克伯格觉得萨瓦林已经不酷了,会怎样?
这个日子,来得很快。
花着萨瓦林的钱,扎克伯格在2004年1月12日注册了TheFacebook.com,并从纽约州租好了服务器——每月85美元(这个域名一直用到2005年9月20日,扎克伯格从AboutFace那里花20万美元买下了facebook.com这个新域名,才把前面那个让人觉得多余的“the”去掉了)。扎克伯格和萨瓦林分别占70%和30%的股份,扎克伯格一手建立这个网站,而萨瓦林则任网站的CFO——毕竟是他出的钱——并负责网站将来的商业运营。
在2004年2月4日,TheFacebook.com上线了。这几乎立刻就在哈佛校园里引起了一阵骚动——它和此前的任何交友网站都不一样,用户自己上传照片,他们关注的不是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而是自己身边真正的朋友——这几乎就是把现实社会中的社交活动整个搬到了网上。这像病毒一样传开了,4天之内,有900个哈佛学生成了这个网站的会员。
甚至连扎克伯格和萨瓦林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该死的网站让人们会有多上瘾。人们不是一天只访问这个网站一次,而是每天都一次次地回到这里,在上面添加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盯着自己的好友都做了些什么……他们突如其来的成功,很快让他们意识到有必要注册一家真正的公司来运营它。
回复该发言
何况,从一份扎克伯格与一位好友的聊天记录中,也可以看出在他和萨瓦林之间,也没有多么“深厚的友谊”。像扎克伯格这样的电脑极客,似乎在电脑屏幕前敲打键盘时,更能和别人聊得来。但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书写互联网的是一支圆珠笔,而不是一支铅笔,你所留下的任何痕迹其实都是擦不掉的——这在线聊天记录,后来也成为美国媒体解读扎克伯格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
扎克伯格曾在一份聊天记录里形容他的新合伙人萨瓦林是一个“投资社团的头头儿”,他说,“萨瓦林应该很有钱,因为很明显,内幕交易在巴西并不违法。”但如果说萨瓦林一直想给所有人留下一个自己是“做生意的好手”的印象——他可是那种在哈佛上课的时候还要穿着西服套装的家伙——但实际上,包括扎克伯格在内,他却给很多人留下了另外的印象——他和巴西的黑手党或许还有某种联系。“这很酷”,扎克伯格说。
BusinessInsider网站还披露了在2004年1月8日的另一次聊天中,马克和一个朋友这么描述他们在TheFacebook.com上的安排:扎克伯格:“爱德华多。萨瓦林正在为我的服务器买单。”
朋友:“他觉得可以从你身上挣钱,世上这种吸血鬼每天都会诞生吧。”
扎克伯格:“不,他也会帮我们挣钱的。”
朋友:“你也这么觉得?”
扎克伯格:“好吧,做生意我不太懂。只要这件事儿很酷我就心满意足了。”
看上去扎克伯格找到萨瓦林,不仅仅因为他出得起这笔钱,也不只是他觉得似乎萨瓦林也有些商业眼光,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更在乎这件事是不是“很酷”——就像他当年一口回绝掉微软的200万美元那样。
那么,如果某一天扎克伯格觉得萨瓦林已经不酷了,会怎样?
这个日子,来得很快。
花着萨瓦林的钱,扎克伯格在2004年1月12日注册了TheFacebook.com,并从纽约州租好了服务器——每月85美元(这个域名一直用到2005年9月20日,扎克伯格从AboutFace那里花20万美元买下了facebook.com这个新域名,才把前面那个让人觉得多余的“the”去掉了)。扎克伯格和萨瓦林分别占70%和30%的股份,扎克伯格一手建立这个网站,而萨瓦林则任网站的CFO——毕竟是他出的钱——并负责网站将来的商业运营。
在2004年2月4日,TheFacebook.com上线了。这几乎立刻就在哈佛校园里引起了一阵骚动——它和此前的任何交友网站都不一样,用户自己上传照片,他们关注的不是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而是自己身边真正的朋友——这几乎就是把现实社会中的社交活动整个搬到了网上。这像病毒一样传开了,4天之内,有900个哈佛学生成了这个网站的会员。
甚至连扎克伯格和萨瓦林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该死的网站让人们会有多上瘾。人们不是一天只访问这个网站一次,而是每天都一次次地回到这里,在上面添加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盯着自己的好友都做了些什么……他们突如其来的成功,很快让他们意识到有必要注册一家真正的公司来运营它。
回复该发言
8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2004年4月,萨瓦林把TheFacebook.com注册为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注册地放在了佛罗里达州——因为他就是个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巴西移民。由于用户数量的急速增长,扎克伯格请他的同班同学,同样是电脑天才的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Muskovitz)来维护戏剧性增加的数据,并一起开发全新的应用。莫斯科维茨也因此从扎克伯格那里得到了5%的股份,而萨瓦林的则维持在30%不变。
这个网站做得实在是太成功了,以至于两个月后,哈佛大学校长都开始在6月10日的毕业典礼上谈论起了这个大受追捧的网站。但正是这个时候,这些创始人之间的热络关系也到达了顶点——暑假来临了,他们各自将作出自己的选择。
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决定,他们需要去硅谷一趟,那里才是他们这种人呆的地方,他们决定前往加利福尼亚州的PaloAlto继续运营他们的网站;而萨瓦林则得到了一个去雷曼兄弟公司实习的机会,准备奔赴纽约。在扎克伯格动身前,他对萨瓦林说,希望他能为TheFacebook.com完成三项任务:“组建公司团队、获得融资、打造一个盈利的商业模式。”
但这两位共同创始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就在两人分开之后便立即开始迅速恶化。
本质上来说,这是两个拥有不同价值观的创始人。TheFacebook.com一直在花萨瓦林的钱,特别是他自己要再掏腰包1万美元来支付扎克伯格他们在硅谷的费用;注册人数的剧增也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来租用服务器。萨瓦林迫切需要一个商业模式把他们网站在人气上的成功转化为盈利——他想要在网站上打广告。说到底,他是一个商人,他要回收现金,更要从中挣钱。
但是,广告?扎克伯格可不觉得在他心爱的TheFacebook.com放广告是个好主意——这可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尽管他也同意需要开始一些商业化运作,但他并不在乎除去必要的运营成本之外,这个网站能不能挣到钱。
事实上,扎克伯格搬到硅谷来之后,很快就和肖恩。帕克(SeanParker)搭上了线。扎克伯格此前就曾在纽约和帕克见过一面。帕克以创办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而扬名硅谷,尽管这个网站让那些大型唱片公司们气急败坏,并最终让帕克吃上了官司,但扎克伯格一直视帕克为自己的偶像,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本质上就是同一类人——蘸满了无政府主义自由精神的黑客。帕克很快就加入了TheFacebook.com,成为了扎克伯格的COO.帕克同意扎克伯格关于广告的看法——TheFacebook.com还在急速的增长中,它有可能某一天最终成长为一家能改变整个互联网世界的伟大公司——现在首要的问题不是拉广告挣钱,而是继续培育用户。
但远在纽约的萨瓦林理解不了正在硅谷发生的事情。起先,如果还能说这是一种文化上的隔阂——无论如何,扎克伯格在PaloAlto颠倒黑白的极客生活和萨瓦林在纽约正儿八经的日子总是格格不入的。但之后不久,萨瓦林就做了件惹毛了扎克伯格的事情:他把一些未经授权的广告放在了TheFacebook网页上。更糟糕的是,这些广告吹嘘的是萨瓦林个人拥有的一个叫做Joboozle的找工作的小网站。
扎克伯格对此怒火中烧,他给萨瓦林写了一封邮件:“你知道我们在未来也会在Facebook上开发和找工作相关的应用,你还要自个儿找人开发Joboozle!说实话你可真是让我对你另眼相看,因为你基本上就是另起炉灶在做一件和Facebook竞争的事情。这件事本身就已经糟透了,你还要把这个网站的广告放在Facebook上,还是免费的,你这简直就是卑鄙!”
回复该发言
这个网站做得实在是太成功了,以至于两个月后,哈佛大学校长都开始在6月10日的毕业典礼上谈论起了这个大受追捧的网站。但正是这个时候,这些创始人之间的热络关系也到达了顶点——暑假来临了,他们各自将作出自己的选择。
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决定,他们需要去硅谷一趟,那里才是他们这种人呆的地方,他们决定前往加利福尼亚州的PaloAlto继续运营他们的网站;而萨瓦林则得到了一个去雷曼兄弟公司实习的机会,准备奔赴纽约。在扎克伯格动身前,他对萨瓦林说,希望他能为TheFacebook.com完成三项任务:“组建公司团队、获得融资、打造一个盈利的商业模式。”
但这两位共同创始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就在两人分开之后便立即开始迅速恶化。
本质上来说,这是两个拥有不同价值观的创始人。TheFacebook.com一直在花萨瓦林的钱,特别是他自己要再掏腰包1万美元来支付扎克伯格他们在硅谷的费用;注册人数的剧增也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来租用服务器。萨瓦林迫切需要一个商业模式把他们网站在人气上的成功转化为盈利——他想要在网站上打广告。说到底,他是一个商人,他要回收现金,更要从中挣钱。
但是,广告?扎克伯格可不觉得在他心爱的TheFacebook.com放广告是个好主意——这可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尽管他也同意需要开始一些商业化运作,但他并不在乎除去必要的运营成本之外,这个网站能不能挣到钱。
事实上,扎克伯格搬到硅谷来之后,很快就和肖恩。帕克(SeanParker)搭上了线。扎克伯格此前就曾在纽约和帕克见过一面。帕克以创办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而扬名硅谷,尽管这个网站让那些大型唱片公司们气急败坏,并最终让帕克吃上了官司,但扎克伯格一直视帕克为自己的偶像,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本质上就是同一类人——蘸满了无政府主义自由精神的黑客。帕克很快就加入了TheFacebook.com,成为了扎克伯格的COO.帕克同意扎克伯格关于广告的看法——TheFacebook.com还在急速的增长中,它有可能某一天最终成长为一家能改变整个互联网世界的伟大公司——现在首要的问题不是拉广告挣钱,而是继续培育用户。
但远在纽约的萨瓦林理解不了正在硅谷发生的事情。起先,如果还能说这是一种文化上的隔阂——无论如何,扎克伯格在PaloAlto颠倒黑白的极客生活和萨瓦林在纽约正儿八经的日子总是格格不入的。但之后不久,萨瓦林就做了件惹毛了扎克伯格的事情:他把一些未经授权的广告放在了TheFacebook网页上。更糟糕的是,这些广告吹嘘的是萨瓦林个人拥有的一个叫做Joboozle的找工作的小网站。
扎克伯格对此怒火中烧,他给萨瓦林写了一封邮件:“你知道我们在未来也会在Facebook上开发和找工作相关的应用,你还要自个儿找人开发Joboozle!说实话你可真是让我对你另眼相看,因为你基本上就是另起炉灶在做一件和Facebook竞争的事情。这件事本身就已经糟透了,你还要把这个网站的广告放在Facebook上,还是免费的,你这简直就是卑鄙!”
回复该发言
9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如果这件事情还不足以葬送扎克伯格和萨瓦林之间的关系,那随后他们在Facebook寻求融资问题上的争执,则做到了这一点。
2004年那个夏天,TheFacebook.com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们的会员数在网站成立仅仅6个月后就迅速逼近了100万大关。公司的进一步增长需要钱,其实这也不难,Facebook已经名声远播,何况帕克在硅谷人脉也很广。在他的介绍下,像马克。平卡斯(MarkPincus)、雷德。霍夫曼(ReidHoffman)、彼得。蒂尔(PeterThiel)这样一些重量级的硅谷投资人都排着队想往扎克伯格手里奉送现金。
唯一的问题是,这一切还需要得到公司另一位创始人、董事萨瓦林的同意。但在萨瓦林看来,你帕克竟然带着扎克伯格去见投资人?融资难道不是他这个CFO负责的事情吗?你帕克算是哪根葱?这已经不只是踩在了他的脚上,简直就是要把他的脚趾剁掉。他依然坚持公司应该寻找广告客户来得到所需的资金,冲动的萨瓦林干了件愚蠢的事情——冻结自己的银行账户——也就是切断Facebook的资金链。好吧,或许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吓唬一下扎克伯格,但其实他正在切断自己和扎克伯格最后的那点儿情谊。
可以想象得到扎克伯格得知这一事情时的愤怒——他每天有20个小时呆在Facebook的办公室里,没日没夜地开发新程序,他所做的、所想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宝贝网站——如今就这么被萨瓦林挟持了?在他看来,这个网站哪怕是被关闭一秒钟,就可能被他的上百万用户唾弃,从此永远地消失。
在这个关键时刻,扎克伯格写信告诉萨瓦林,他会付机票钱,希望他能来一趟PaloAlto好好谈谈。但萨瓦林拒绝了。形势很快就变得相当严峻:如果迟迟得不到新的资金,TheFacebook.com很快就将会花光扎克伯格自己仅有的那丁点儿钱。
于是扎克伯格作了一个或许并不那么艰难的决定——彻底甩开萨瓦林,在没有他同意的情况下自行筹措资金。在他和莫斯科维茨的在线聊天记录里,扎克伯格解释了这么做的初衷:“我眼睁睁看着那个家伙想让我们都玩完儿……本来还要指望他来组建公司团队、得到融资、打造一个盈利的商业模式,这三样,他一样也没做到……现在,我可不会因为他的耽误再灰熘熘地回到哈佛去,我也不担心会被那个巴西佬爆扁一顿……”
而帕克熟悉硅谷里的规矩,他曾经就为自己的Napster筹过不少钱。很快,他从创办过PayPal的投资人彼得。蒂尔那里拿到了第一笔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这是一件原本应由萨瓦林来做而他却一直没做到的事情。但对扎克伯格而言,萨瓦林已经没什么用了。
那么,就只剩下了唯一的问题:怎么才能把这个联合创始人、拥有公司30%股份的第二大股东扫地出门?
在一次和蒂尔的会议之后,扎克伯格和帕克讨论了萨瓦林的问题。扎克伯格暗示他将采取一种强硬的手段来强行解决这一问题。好吧,或许这个手腕不怎么干净,但蒂尔曾经成功地动用过。据帕克的回忆,蒂尔还是从硅谷里最有传奇色彩的风险资本家,红杉资本(SequoiaCapital)的迈克尔。莫里茨(MichaelMoritz)那儿学到这招的。红杉曾经投资过Google、Yahoo、PayPal,Zappos和其它一大摞的科技公司。
当然,扎克伯格也意识到这个有些不择手段的做法可能会让他惹上官司。扎克伯格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朋友告诉《连线》杂志。他曾经问过扎克伯格,“冒着这种风险驱逐萨瓦林,值得吗?毕竟你自己从中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扎克伯格回答,“不,至少我会得到一样东西:控制权。”
一个月后,扎克伯格开始将他的计划付诸行动。
回复该发言
2004年那个夏天,TheFacebook.com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们的会员数在网站成立仅仅6个月后就迅速逼近了100万大关。公司的进一步增长需要钱,其实这也不难,Facebook已经名声远播,何况帕克在硅谷人脉也很广。在他的介绍下,像马克。平卡斯(MarkPincus)、雷德。霍夫曼(ReidHoffman)、彼得。蒂尔(PeterThiel)这样一些重量级的硅谷投资人都排着队想往扎克伯格手里奉送现金。
唯一的问题是,这一切还需要得到公司另一位创始人、董事萨瓦林的同意。但在萨瓦林看来,你帕克竟然带着扎克伯格去见投资人?融资难道不是他这个CFO负责的事情吗?你帕克算是哪根葱?这已经不只是踩在了他的脚上,简直就是要把他的脚趾剁掉。他依然坚持公司应该寻找广告客户来得到所需的资金,冲动的萨瓦林干了件愚蠢的事情——冻结自己的银行账户——也就是切断Facebook的资金链。好吧,或许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吓唬一下扎克伯格,但其实他正在切断自己和扎克伯格最后的那点儿情谊。
可以想象得到扎克伯格得知这一事情时的愤怒——他每天有20个小时呆在Facebook的办公室里,没日没夜地开发新程序,他所做的、所想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宝贝网站——如今就这么被萨瓦林挟持了?在他看来,这个网站哪怕是被关闭一秒钟,就可能被他的上百万用户唾弃,从此永远地消失。
在这个关键时刻,扎克伯格写信告诉萨瓦林,他会付机票钱,希望他能来一趟PaloAlto好好谈谈。但萨瓦林拒绝了。形势很快就变得相当严峻:如果迟迟得不到新的资金,TheFacebook.com很快就将会花光扎克伯格自己仅有的那丁点儿钱。
于是扎克伯格作了一个或许并不那么艰难的决定——彻底甩开萨瓦林,在没有他同意的情况下自行筹措资金。在他和莫斯科维茨的在线聊天记录里,扎克伯格解释了这么做的初衷:“我眼睁睁看着那个家伙想让我们都玩完儿……本来还要指望他来组建公司团队、得到融资、打造一个盈利的商业模式,这三样,他一样也没做到……现在,我可不会因为他的耽误再灰熘熘地回到哈佛去,我也不担心会被那个巴西佬爆扁一顿……”
而帕克熟悉硅谷里的规矩,他曾经就为自己的Napster筹过不少钱。很快,他从创办过PayPal的投资人彼得。蒂尔那里拿到了第一笔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这是一件原本应由萨瓦林来做而他却一直没做到的事情。但对扎克伯格而言,萨瓦林已经没什么用了。
那么,就只剩下了唯一的问题:怎么才能把这个联合创始人、拥有公司30%股份的第二大股东扫地出门?
在一次和蒂尔的会议之后,扎克伯格和帕克讨论了萨瓦林的问题。扎克伯格暗示他将采取一种强硬的手段来强行解决这一问题。好吧,或许这个手腕不怎么干净,但蒂尔曾经成功地动用过。据帕克的回忆,蒂尔还是从硅谷里最有传奇色彩的风险资本家,红杉资本(SequoiaCapital)的迈克尔。莫里茨(MichaelMoritz)那儿学到这招的。红杉曾经投资过Google、Yahoo、PayPal,Zappos和其它一大摞的科技公司。
当然,扎克伯格也意识到这个有些不择手段的做法可能会让他惹上官司。扎克伯格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朋友告诉《连线》杂志。他曾经问过扎克伯格,“冒着这种风险驱逐萨瓦林,值得吗?毕竟你自己从中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扎克伯格回答,“不,至少我会得到一样东西:控制权。”
一个月后,扎克伯格开始将他的计划付诸行动。
回复该发言
10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2004年7月29日,TheFacebook.com被重组,注册地点改在特拉华州——扎克伯格向萨瓦林解释,这么做的原因是,公司必须具备灵活调节股权结构的能力,以吸引外部投资——萨瓦林认同了这一点,毕竟,他是个商人,他知道这意味着或许能把自己原先那1万多美元的投资变成几百万美元,而他所要做的,不过就是抽空飞到PaloAlto签署几份文件。
2004年10月31日,萨瓦林签署了那份后来让他后悔不已的股东协议——在这份协议里,扎克伯格在新成立的公司里股份从65%下降到51%,他减少的部分被转移给了帕克和蒂尔这样的新股东;但萨瓦林的股份则从30%上升到34.4%,但作为交换,萨瓦林同意将原先公司所有的知识产权都移交到新公司的旗下。
萨瓦林没有注意到,他所获得34.4%的股票,只是普通股,而不像扎克伯格的那51%那样,是一种带有结构性防稀释功能(structuralanti-dilution)、有转换权(conversion)的优先股。更完美的一点是,他同意不在场的时候自己的投票权将交给扎克伯格全权处理……然后,萨瓦林便心满意足地回到哈佛去继续最后那一年轻松惬意的校园社交生活了。
而再也没有回到过哈佛的扎克伯格,则开始了收网行动:2005年1月14日和3月28日,Facebook两次通过了对大量增发普通股的授权,萨瓦林的份额被迅速稀释到10%以下;而如果这些授权的新股全都颁发出来的话(这已经不再需要萨瓦林的任何首肯),他的股份就将被稀释至千分之一,到0.03%左右!
扎克伯格的计划成功了。萨瓦林玩完儿了。
事实上,萨瓦林怪不得别人。在扎克伯格离开哈佛校园之后,萨瓦林便几乎没有再参与Facebook的任何运营工作。在扎克伯格看来,这样一个毫无用处的人,是不配分享Facebook的高速成长的。而萨瓦林在签署那些文件的时候,也没有让自己的律师审核——这显然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后来争辩说,之所以那么痛快地签了协议,是因为这都是些Facebook的律师递给他的文件,而他那时天真地认为,Facebook的律师就是他的律师,应该为他的利益负责。
直到2005年4月份,萨瓦林收到Facebook给他的一封信,让他在公司的第二轮融资中签署一些文件——他毕竟依然还是公司的CFO——萨瓦林才猛然间发现,他的股份已经被戏剧性地稀释得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15天后,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总部见到了萨瓦林派来的律师——他要起诉Facebook,夺回自己莫名其妙就失去的东西。第二天,萨瓦林被扎克伯格正式开除。
就像温科吾斯兄弟一样,萨瓦林清楚地觉得自己也被扎克伯格耍了。他就像一个弃妇那样,满心怨恨,并下决心在和扎克伯格对簿公堂的同时,还要不惜一切地在扎克伯格脸上抹黑——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他找到畅销书作家麦兹里奇那一情景。
但不要忘了,就像温科吾斯兄弟一样,萨瓦林随后从他和Facebook的官司里得到了一大笔财富。温科吾斯兄弟从与扎克伯格的和解中得到了5600万美元。而萨瓦林则要感谢法官,他最终胜诉被判定拥有至少7%的Facebook股份(这一份额在接下来的几轮融资后被合理地稀释到5%),当然,他其实更应该感谢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团队,他最初的那1万多美元投资,如今的价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这无论如何都是商业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投资了。而萨瓦林在这一过程中,究竟都做了些什么?或许只有那些和扎克伯格的争斗吧。
回复该发言
2004年10月31日,萨瓦林签署了那份后来让他后悔不已的股东协议——在这份协议里,扎克伯格在新成立的公司里股份从65%下降到51%,他减少的部分被转移给了帕克和蒂尔这样的新股东;但萨瓦林的股份则从30%上升到34.4%,但作为交换,萨瓦林同意将原先公司所有的知识产权都移交到新公司的旗下。
萨瓦林没有注意到,他所获得34.4%的股票,只是普通股,而不像扎克伯格的那51%那样,是一种带有结构性防稀释功能(structuralanti-dilution)、有转换权(conversion)的优先股。更完美的一点是,他同意不在场的时候自己的投票权将交给扎克伯格全权处理……然后,萨瓦林便心满意足地回到哈佛去继续最后那一年轻松惬意的校园社交生活了。
而再也没有回到过哈佛的扎克伯格,则开始了收网行动:2005年1月14日和3月28日,Facebook两次通过了对大量增发普通股的授权,萨瓦林的份额被迅速稀释到10%以下;而如果这些授权的新股全都颁发出来的话(这已经不再需要萨瓦林的任何首肯),他的股份就将被稀释至千分之一,到0.03%左右!
扎克伯格的计划成功了。萨瓦林玩完儿了。
事实上,萨瓦林怪不得别人。在扎克伯格离开哈佛校园之后,萨瓦林便几乎没有再参与Facebook的任何运营工作。在扎克伯格看来,这样一个毫无用处的人,是不配分享Facebook的高速成长的。而萨瓦林在签署那些文件的时候,也没有让自己的律师审核——这显然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后来争辩说,之所以那么痛快地签了协议,是因为这都是些Facebook的律师递给他的文件,而他那时天真地认为,Facebook的律师就是他的律师,应该为他的利益负责。
直到2005年4月份,萨瓦林收到Facebook给他的一封信,让他在公司的第二轮融资中签署一些文件——他毕竟依然还是公司的CFO——萨瓦林才猛然间发现,他的股份已经被戏剧性地稀释得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15天后,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总部见到了萨瓦林派来的律师——他要起诉Facebook,夺回自己莫名其妙就失去的东西。第二天,萨瓦林被扎克伯格正式开除。
就像温科吾斯兄弟一样,萨瓦林清楚地觉得自己也被扎克伯格耍了。他就像一个弃妇那样,满心怨恨,并下决心在和扎克伯格对簿公堂的同时,还要不惜一切地在扎克伯格脸上抹黑——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他找到畅销书作家麦兹里奇那一情景。
但不要忘了,就像温科吾斯兄弟一样,萨瓦林随后从他和Facebook的官司里得到了一大笔财富。温科吾斯兄弟从与扎克伯格的和解中得到了5600万美元。而萨瓦林则要感谢法官,他最终胜诉被判定拥有至少7%的Facebook股份(这一份额在接下来的几轮融资后被合理地稀释到5%),当然,他其实更应该感谢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团队,他最初的那1万多美元投资,如今的价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这无论如何都是商业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投资了。而萨瓦林在这一过程中,究竟都做了些什么?或许只有那些和扎克伯格的争斗吧。
回复该发言
11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对此,扎克伯格的解释是,“你一旦成功之后,总会有一些人希望来揩油。”当你功成名就,就会出现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特别是当你在短短一两年内突然变成一个亿万富翁,怎么会还没有一两个敌人呢?但扎克伯格并不憎恨他的这些敌人,他的眼里只有一样东西——Facebook.即使在今天,注册用户已经达到5亿人,每月发布300亿条信息,扎克伯格也依然总是办公室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有时还要亲自开发一些程序。他似乎没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憎恨任何事情,也没有兴趣。
文:莫震宇
推特兄弟
两个月前,Twitter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从CEO大座上退下,让位给迪克。科斯特罗(DickCostolo)。目前,Twitter拥有1.75亿注册用户,而在三年前它才50.3万,去年达到5800万,平均每天增加新用户37万。我们似乎看到了又一个谷歌或者Facebook正在硅谷的迷雾中渐渐走出。如果它想要成为另一个Google,它必须作出改变,而这就意味着创始人之间需要重新划清界限。
2006年时,Twitter只是一个名叫Odeo公司的附加服务,这家公司是威廉姆斯创立的。不过当时处境艰难。一天,杰克。多尔西(JackDorsey)想出了一个主意:向用户提供一个实时内容发布平台,每则信息长度不得超过140个字符,以方便用户以手机短信方式发送。杰克。多尔西及Twitter第三位创始人比兹。斯通(BizStone)花了两周时间,建立了一个原型。2007年时,Twitter从Odeo分拆出来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杰克。多尔西成为首任CEO,而斯通成了创意总监,威廉姆斯任董事长。威廉姆斯将自己的钱投进去,并获得了Twitter的控制权。
2008年底,多尔西与威廉姆斯对换了职务,并出任Twitter董事长。但知情人士透露,由于Twitter高管层认为多尔西的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且他在Twitter发展方向事宜上与其他高管存在分歧。公司的需求很简单:一个能掌控全局的人。不过招人工作痛苦而缓慢,到2009年底只有110名员工,尽管当时它已经融资1.5亿美元。而在同时,威廉姆斯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也因此作出让位的决定。
Google兄弟
当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1995年夏天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相遇时,他们都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几乎每一个话题都观点相左。两人都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己的观点。佩奇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我跟布林初次相遇时似乎并不投缘,相互之间都没有留下什么好感。”很快,佩奇决定进入斯坦福大学,入学后他第一件考虑的事情就是决定博士课题。佩奇认为互联网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大的网络,互联网里隐藏着许多有用的信息,可是互联网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大了,想要获得这些有用的信息是件很困难的事,他觉得解决这些难题可能有很大的用处。但是,这个课题的复杂性超越了一般博士生的能力范围,佩奇没办法自己一个人进行实验,需要帮助的他邀请了布林加入。布林在数学方面拥有天才般的天赋,佩奇所需要的算法研究正是他的强项。他们共同开发了佩奇位阶技术。
1998年9月,Google公司在车库中诞生了。2001年,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t出任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掌管公司财务和经营战略,佩奇主攻研发,30岁的布林主要负责制定公司政策,是Google道德标准的掌舵人,因此也有机会向世人灌输自己的世界观。三驾马车的架构维持至今。
比尔 盖茨vs保罗 艾伦
回复该发言
文:莫震宇
推特兄弟
两个月前,Twitter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从CEO大座上退下,让位给迪克。科斯特罗(DickCostolo)。目前,Twitter拥有1.75亿注册用户,而在三年前它才50.3万,去年达到5800万,平均每天增加新用户37万。我们似乎看到了又一个谷歌或者Facebook正在硅谷的迷雾中渐渐走出。如果它想要成为另一个Google,它必须作出改变,而这就意味着创始人之间需要重新划清界限。
2006年时,Twitter只是一个名叫Odeo公司的附加服务,这家公司是威廉姆斯创立的。不过当时处境艰难。一天,杰克。多尔西(JackDorsey)想出了一个主意:向用户提供一个实时内容发布平台,每则信息长度不得超过140个字符,以方便用户以手机短信方式发送。杰克。多尔西及Twitter第三位创始人比兹。斯通(BizStone)花了两周时间,建立了一个原型。2007年时,Twitter从Odeo分拆出来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杰克。多尔西成为首任CEO,而斯通成了创意总监,威廉姆斯任董事长。威廉姆斯将自己的钱投进去,并获得了Twitter的控制权。
2008年底,多尔西与威廉姆斯对换了职务,并出任Twitter董事长。但知情人士透露,由于Twitter高管层认为多尔西的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且他在Twitter发展方向事宜上与其他高管存在分歧。公司的需求很简单:一个能掌控全局的人。不过招人工作痛苦而缓慢,到2009年底只有110名员工,尽管当时它已经融资1.5亿美元。而在同时,威廉姆斯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也因此作出让位的决定。
Google兄弟
当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1995年夏天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相遇时,他们都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几乎每一个话题都观点相左。两人都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己的观点。佩奇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我跟布林初次相遇时似乎并不投缘,相互之间都没有留下什么好感。”很快,佩奇决定进入斯坦福大学,入学后他第一件考虑的事情就是决定博士课题。佩奇认为互联网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大的网络,互联网里隐藏着许多有用的信息,可是互联网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大了,想要获得这些有用的信息是件很困难的事,他觉得解决这些难题可能有很大的用处。但是,这个课题的复杂性超越了一般博士生的能力范围,佩奇没办法自己一个人进行实验,需要帮助的他邀请了布林加入。布林在数学方面拥有天才般的天赋,佩奇所需要的算法研究正是他的强项。他们共同开发了佩奇位阶技术。
1998年9月,Google公司在车库中诞生了。2001年,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t出任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掌管公司财务和经营战略,佩奇主攻研发,30岁的布林主要负责制定公司政策,是Google道德标准的掌舵人,因此也有机会向世人灌输自己的世界观。三驾马车的架构维持至今。
比尔 盖茨vs保罗 艾伦
回复该发言
12 回复:残酷商业竞争下的兄弟情深
whyme7772010-12-13 19:30:19 发表
比尔。盖茨与微软之间几乎可以画上等号,之所以用“几乎”,是因为在两者中间有一个被忽略的人。那就是与盖茨共同创办微软公司的保罗。艾伦(PaulAllen)。
艾伦的父亲是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一名图书管理员,这使他很轻易接触到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图书。14岁的艾伦已经对计算机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同时也顺理成章地与学校内的另一个计算机迷——年仅12岁的比尔。盖茨成为了好朋友。1971年,艾伦考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但在两年后毅然退学。理由很简单,他希望实现自己软件创业的梦想。而且,他还找到当时正在哈佛读二年级的盖茨,并极力劝说后者退学和他一同创业。几经拒绝后,盖茨终于被他的“为个人电脑编写商用软件的想法”说服了。
这两位创始人的配合可谓是相当默契,艾伦专注于新技术和新理念,而盖茨则以商业为主,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他一人全部担当。不幸的是,Windows还没有来临,艾伦就因病在1983年离开了微软公司。一年后,重获健康的艾伦基本不再过问微软的事务,只在董事会留了个职务并拥有28%的股份。《福布斯》颇有些尖锐地评价说,“艾伦最大和唯一的成功就是与盖茨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
回复该发言
艾伦的父亲是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一名图书管理员,这使他很轻易接触到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图书。14岁的艾伦已经对计算机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同时也顺理成章地与学校内的另一个计算机迷——年仅12岁的比尔。盖茨成为了好朋友。1971年,艾伦考入了华盛顿州立大学,但在两年后毅然退学。理由很简单,他希望实现自己软件创业的梦想。而且,他还找到当时正在哈佛读二年级的盖茨,并极力劝说后者退学和他一同创业。几经拒绝后,盖茨终于被他的“为个人电脑编写商用软件的想法”说服了。
这两位创始人的配合可谓是相当默契,艾伦专注于新技术和新理念,而盖茨则以商业为主,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他一人全部担当。不幸的是,Windows还没有来临,艾伦就因病在1983年离开了微软公司。一年后,重获健康的艾伦基本不再过问微软的事务,只在董事会留了个职务并拥有28%的股份。《福布斯》颇有些尖锐地评价说,“艾伦最大和唯一的成功就是与盖茨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
回复该发言
共有1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