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并在公告里明确表示 “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央行除了加息外,连续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向市场发出紧缩信号,充分显示出其收紧流动性和控制通胀的决心。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博客)认为,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和泛滥的流动性,是央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最重要原因,不排除央行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教授袁钢明(博客)分析认为,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在于将“热钱”蓄入“池中”,换句话说就是“热钱”流入后首先存于银行,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是让银行可利用的资金规模收缩,让“热钱”不能流出,防止其兴风作浪。
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我国外汇占款呈逐月大幅攀升态势,7、8、9月份分别新增外汇占款1709.51亿元、2429.77亿元、2895.65亿元,其中9月份的数字创下年内新高。有机构预计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仍处高位,而高增的外汇占款背后,隐匿着跨境资金流动的身影。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香港现时面临通货膨胀、资金流入等问题。这无疑明确注解了“热钱”已大量囤兵香港,随时准备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内地的猜测。
就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更多“热钱”的流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早就作出正面回答:一是中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还是对资本项目实行管理的体制,资本项目下不正常的资本流入要么进不来,要么必须绕道而行。在绕道而行的时候,我们毕竟可以采取一些管理措施,尽可能地防止这种行为发生。二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在总量上实行对冲。也就是说,如果短期的投机性资金要进来的话,我们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池子”里,并通过对冲,不让它泛滥到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去,等到它需要撤退的时候,我们再把它从“池子”里放出去让它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冲掉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
“热钱”涌入的直接后果是外汇占款的显著增加,在通胀加压的背景下,央行的调控力度或将逐步加大。
实际上,面对来势汹汹的“热钱”,监管部门早已“严阵以待”。虽然国家外汇局并没有正面提起“热钱”情势,但相继出台的针对通过贸易途径输入“热钱”的管理办法,已经宣示了中国对“热钱”的态度。11月15日,住建部和国家外汇局还联合发出了楼市“限外令”,明确释放出严厉打击“热钱”流入中国楼市的信号。
近来,我国CPI呈逐季上涨态势,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对此,央行自年初开始即前瞻性地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措施控制流动性、抑制通胀,特别是继上月宣布加息后,本月又在9日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收紧流动性的力度和决心有目共睹。
值得注意的是,导致此轮通胀的原因,除了货币因素外,全球流动性泛滥造成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以及国内对农产品、资源品等的跟风炒作问题也非常值得重视。袁钢明认为,当前我国通胀的直接原因是农产品、资源品炒作导致的价格上涨,这种价格上涨一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国际上大宗产品炒作之风传导到中国,另一个是长期存款负利率为投机者煽动资本炒作提供了一个借口。
鉴于物价稳定是落实和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体现,11月21日国务院出台了16项具体措施以稳定物价。
袁钢明认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仅仅是从收缩货币量入手,生效时间较长,加息才是更直接、更有效的手段。只有通过加息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方面可以扭转市场上价格走高的预期,另一方面可以消除投机者煽动炒作的借口。
回复该发言
加强流动性管理 进一步抑制通胀
2 回复:加强流动性管理 进一步抑制通胀
全都留给曾经2010-12-13 22:14:39 发表
不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博客)认为,坚持数量型调控工具是因为通胀的源头在外,用加息追赶通胀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速“热钱”涌入,增加炒作,激化通胀。从控制货币投放的角度来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比加息更加有效。加息虽然能达到减少负利率的目的,但可能导致我们与美、日、欧等国家进一步扩大利差,刺激“热钱”进一步涌入。
如果说,比起加息,上调准备金率更有针对性,也可以避免频繁使用价格型工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长期的负利率显然不利于管理百姓对通胀的预期和防范资产泡沫风险。业内多数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不用担心二次探底的问题,国家完全可能会集中精力抑制通胀。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数量型对冲仍是首选,但鉴于CPI数据仍将居高不下,年内加息也不是没有可能。在货币政策正常化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这肯定不是央行最后一次收紧动作。在市场普遍预期今年年底和明年一季度GDP增长同比可能一定幅度下滑的态势下,管理层在加息时点的选择上可能会更为慎重。
回复该发言
如果说,比起加息,上调准备金率更有针对性,也可以避免频繁使用价格型工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长期的负利率显然不利于管理百姓对通胀的预期和防范资产泡沫风险。业内多数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不用担心二次探底的问题,国家完全可能会集中精力抑制通胀。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数量型对冲仍是首选,但鉴于CPI数据仍将居高不下,年内加息也不是没有可能。在货币政策正常化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这肯定不是央行最后一次收紧动作。在市场普遍预期今年年底和明年一季度GDP增长同比可能一定幅度下滑的态势下,管理层在加息时点的选择上可能会更为慎重。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