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健在热心地为老年人服务。唐艳摄
刘健,是一名普普通通的80后,在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每天做着平凡的工作。而立之年的他已经当了8年的志愿者,他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刘健2002年毕业于江苏大学,现任市卫生局团委副书记、市第一人民医院团委书记、康复爱心志愿者服务队队长。8年来,他做了4000个小时志愿服务。他所带领的康复爱心志愿者服务队下设6个服务分队,队员有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80后青年。多年来紧紧围绕医疗义诊、服务孤老、应急救助、结对共建、希望工程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奉献社会、传播文明,向社会展示了“80后”青年的良好风貌。其个人被评为“镇江市希望工程先进个人”“镇江市希望工程爱心大使”“镇江市抗震救灾优秀志愿服务工作者”;服务队被评为“镇江市希望工程优秀集体”“镇江市希望工程爱心集体”“镇江市抗震救灾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第二届镇江市杰出志愿服务集体”。最近,刘健又被中央文明办公开评选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
他的帮助
细致到让人想不到
“80后”志愿者是什么样的青年?刘健的同事“60后”李春兰告诉我们,刘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行,好的,我来做”。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请刘健帮忙,他一定会答应。办公室里的电脑出故障了,请刘健来修理;新买的手机不会使用,请刘健来调试……这样热心的好青年让人感动。“记得,有一次临近下班,帮我从手机里找一个程序,刘健没有找到,为此,他晚上回家‘做功课’,第二天一早告诉我在哪里可以找到……”
“刘健关心他人,付出的是一片真心,他往往能够在别人想不到的细节上给他人帮助。”刘健的同事“70后”唐艳告诉记者,汶川地震后,市一人医收治了79名灾区伤员,是刘健第一个提出请志愿者为伤员们做四川话翻译。过端午节的时候,他又发起向伤员、家属们发放问卷调查选择端午节活动形式,请伤员家属们到食堂制作四川特色粽子。四川人爱吃的粽子与我们这边不一样,他们用牛肉、腊肉、花椒等食材来包粽子。记得,有一位伤员从来没有笑容,但吃了四川特色粽子,总算笑了。志愿者还根据伤员家属的要求举办了联欢会,载歌载舞,这次行动让所有的伤员、家属、志愿者、病区医务人员都感到高兴。
丹徒区石马福和希望小学的校长周文浩告诉记者,康复爱心志愿者服务队经常组织医生为孩子们做检查,并把十几个困难家庭的孩子接到市一人医体检了一天,还组织孩子们到海洋公园去玩了一天……“刘健这样的年轻人,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让我们很感动,也让我们难为情啊!”
他的队伍
助老扶幼充满活力
影像科医生卢超是市一人院团委副书记,也是康复爱心志愿者服务队的分队长,他告诉记者,刘健领导了这支志愿服务队不再像以前松松散散、不清楚队员有几人、说不清明天去哪里服务的“乌合之众”,而是有计划地开展志愿服务,有了统一的马甲、有了服务品牌,不仅有院内医务人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还有离退休人员组成的银发志愿服务队,还有集团下属各大医院组织的志愿服务队,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吸引社会爱心人士来参与志愿服务。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80后的志愿者队伍是一支有朝气、团结、有战斗力的队伍。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