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周光礼,男,1970年生,湖南武冈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 获全国首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
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汉族。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长江日报消息 周光礼昨(24)日表示,现在我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
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
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博导指导学生质量的高低并不影响他们的利益。相反,博导多招学生却能为个人带来各种好处。
一位博导在接受访谈时说:“现在有的博导连学生的论文都不看,纯粹就是老板。喊老板是一种极其贬义的称唿。”
周光礼认为,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雇佣关系”。
对于发表论文要把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的“潜规则”,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满。但在“雇佣关系”之下,导师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发展具有决定权,学生又不得不接受。
博士论文评审
“人情交易”成潜规则
周光礼在《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书中披露,最近10年,博士论文答辩充斥着人情,不少导师只邀请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专家参与评审。
据悉,论文评审目前以实名评审居多。据多位博导透露,有的导师会把论文送审作为建立关系的手段,也不管对方是否是该领域的专家。“导师之间私下协调,相互帮忙”。
周光礼昨日表示,在国家和高校层面都没有建立淘汰机制的前提下,即使博士生的论文不合格,但在“批评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下,博士论文最终也会被视为合格。
某博导称,别人请你去评审他带的博士生的论文,假如你没有让人家通过,不仅以后不会再邀请你去评审,你以后评职称别人会投反对票。
调查认为,在当前的导师制下,质量保障取决于导师。“质量保障制度形同虚设,导致博士培养质量下降”。
声音
刘道玉: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变味
本来,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也依然恪守着这个宗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生人数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拥进校园争戴博士帽。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可见我国博士学位的含水量多么大!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