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一轴四馆”中的大部分永久建筑,沙特国家馆、上汽—通用汽车馆等一半以上的世博建筑,都由中国的本土建筑师设计。正如一些人所预言,借世博之东风,包含丰富本土经验意识的中国设计正在崛起
曹俊杰孙行之
“一切始于世博会。”对于中国建筑设计师群体来说,这句业内流传已久的名言,可能是他们留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舞台上的最好注脚。上海世博会,使他们头一次全面地将自己的实力集中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一轴四馆”中的大部分永久建筑,沙特国家馆、上汽—通用汽车馆等多达一半以上的世博建筑都由中国的本土建筑师设计。习惯了西方建筑思潮的花样翻新后,中国建筑师们开始选择以自信而独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建筑情感和使命——本土文化的担当、独特的自我生存经验等。
“经历本次上海世博会,我个人认为,中国建筑师的思想、理念、手法,对文化的理解表达,对本国国情的了解,已经与国外建筑师达到同一水平线。这让上海世博会呈现出来的成果,也能获得大多数人认同。”作为上海世博会核心场馆中国馆的设计师,何镜堂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设计师,世博会上的中国力量
故宫红、斗拱、粮仓、汉字、京剧……上海世博会核心建筑中国馆“东方之冠”的独特造型,已包含更多中国本土文化内涵。
主设计师何镜堂对此相当满意:“有人说像个大粮仓,有人说像个斗拱,有人说像一顶官帽,我觉得都可以。建筑的解读不要定死,要通过每个人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方之冠”的出现,也是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第一次在世界级盛会上担纲主角。几年前,北京奥运建筑热,但其核心建筑几乎都被国外大牌设计师大包大揽,本土设计师只能给国外建筑师打下手,由此还一度引起“中国成了国外建筑师试验场”的文化之辩。
而“东方之冠”从344个全球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不仅仅给人以惊艳之感,更让人觉得中国设计力量的崛起。
与中国馆一样,汪孝安设计的世博演艺中心、曾群等人设计的世博会主题馆、傅海聪领衔设计的世博中心,也都一路过关斩将,才最终把纸上设计变为建筑实物。
“世博会的建筑和相关的城市建设将是世界级别的竞争,要体现国际一流水准。”上海世博会设计中心主任、著名建筑师邢同和说。
事实上,从世博会诞生那天起,世博建筑就是世博会最重要的展品之一。如果梳理建筑历史思潮,就能发现,世博会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1889年,建筑师埃菲尔利用金属拱和桁架在受力情况下的变化,最大限度发挥锻铁的性能,在巴黎世博会上创造埃菲尔铁塔,代表着整个19世纪的建筑技术成就;而密斯1929年在西班牙世博会上设计的德国馆,宣告现代主义的到来,从此“少就是多”深入人心;同样,1967年蒙特利尔展馆建筑具有大跨度、实验性、临时性、易建易拆等特征,这也促使各种表现新型材料与新型结构技术的展馆建筑在大型博览会上纷纷涌现……
在本次上海世博会上,有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馆、18个企业馆、省市自治区馆34个、城市最佳实践区50个。总的场馆建筑就超过200个,而由中国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场馆占据一半以上,成为主导力量。
“这次世博会显示了中国设计师群体力量,而且也显示了上海本土设计师的群体力量和综合水平。我们这个群体,从规划到建筑都是以中国建筑师为主的。”上海世博会设计中心主任邢同和总结道。
回复该发言
中国设计力量崛起
2 回复:中国设计力量崛起
li1371352010-12-17 06:17:37 发表
邢同和认为:“上海世博会是规划在浦江两岸,我们的这种思路和布局在历届世博会上是没有的。而且我们将浦江两岸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改造为现在的世博园区,有生态世博的亮点、环保世博的亮点以及旧厂房改造的亮点。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建筑师的力量。”
时代精神决定建筑的主流风格
对于何镜堂来说,“东方之冠”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建筑作品,他还给它灌输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如同他以往的设计项目一般。“我做建筑一点都不保守,但这是我这辈子做建筑以来,第一次用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72岁的何镜堂笑着解释说,“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它应该给人感觉奋进、欢乐。”
“时代精神决定建筑的主流风格。强调标新立异,不是未来建筑的方向。建筑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环境的统一协调。”这是何镜堂对建筑思潮的核心看法。
这种自信在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与何镜堂类似,上海建筑设计师戎武杰把他在世博会上的汽车馆作品作为自己从事建筑设计20年来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汽车工业应是强调准确、光滑、精致,其次建筑要有金属感,所以我脑子里最初蹦出来的,就是用众多汽车零件组成的一个图示建筑语言来进行归纳和概括。”戎武杰介绍说。
“尽管世博会的建筑很多都不是永久性的,但它在设计自由度上比其他建筑更高,设计师更希望通过‘容易辨识’的建筑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对于建筑师参与世博会的热衷,戎武杰解释说。
不管考虑的是建筑的图示意义,还是建筑的功能,本土建筑师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把握路径。永久性场馆世博演艺中心,同样是本土设计师原创的精品力作,即使是时尚的飞碟造型,也是因功能而生。
据汪孝安介绍,由于场馆规模从最初的4000座调整为1.8万座,为了解决空间不足的难题,只能通过切割接地区域,来形成“借天不借地”的漂浮形态。“漂浮”的造型是演艺中心的必然选择。它借助于场馆周边功能区的上移,使下部的开放平台有效解决了各种交通空间的转换及剧场人流的集中疏散问题。
“我们是一个综合力量,其中牵涉到的问题不知道有多少,黄浦江有水利、水务还有隧道,还有环保方面的问题。这是综合的力量,其实这是中国设计师整体的力量。”邢同和解释说,“比如,全球观光者看我们不光光是看单个建筑的水平,而是看一个大规模的地上、地下、水面全部结合贯通的世博园区。我觉得这是上海世博会对我们的主要提升。这些是综合原创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可谓涉及方方面面,除了原地搭建,考虑环境与功能的匹配,还有相当多数的建筑要对老建筑进行改造。实验性、功能性,乃至建筑材料的环保使用,都成了考量建筑师水准的一道道测试题。
“世博园区的整体风格是复杂的,而复杂源于各种建筑不同的追求。这里有实验性的建筑,也有体现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利用现有建筑改建而成的临时场馆。”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介绍世博园的建筑时说道。
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大兴土木之后,中国建筑师能自信地和世界上其他建筑师一起同台竞技,甚至在概念上具有更多的想象力。当国外建筑师在中国土地上拼命“撮合”中国元素时,中国建筑师已经驾轻就熟地展现中国本土经验的丰富内涵。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世博演艺中心等,都大胆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手法。
要知道,与中国建筑师同台斗秀的,不乏行业佼佼者,英国馆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在招标中击败了扎哈·哈迪德等一众名人,法国馆设计师雅克·费里埃由法国总统萨科齐钦点,西班牙馆设计师贝娜德塔·塔格利亚布是天才建筑师恩里克·米拉莱斯的遗孀……
回复该发言
时代精神决定建筑的主流风格
对于何镜堂来说,“东方之冠”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建筑作品,他还给它灌输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如同他以往的设计项目一般。“我做建筑一点都不保守,但这是我这辈子做建筑以来,第一次用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72岁的何镜堂笑着解释说,“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它应该给人感觉奋进、欢乐。”
“时代精神决定建筑的主流风格。强调标新立异,不是未来建筑的方向。建筑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环境的统一协调。”这是何镜堂对建筑思潮的核心看法。
这种自信在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与何镜堂类似,上海建筑设计师戎武杰把他在世博会上的汽车馆作品作为自己从事建筑设计20年来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汽车工业应是强调准确、光滑、精致,其次建筑要有金属感,所以我脑子里最初蹦出来的,就是用众多汽车零件组成的一个图示建筑语言来进行归纳和概括。”戎武杰介绍说。
“尽管世博会的建筑很多都不是永久性的,但它在设计自由度上比其他建筑更高,设计师更希望通过‘容易辨识’的建筑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对于建筑师参与世博会的热衷,戎武杰解释说。
不管考虑的是建筑的图示意义,还是建筑的功能,本土建筑师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把握路径。永久性场馆世博演艺中心,同样是本土设计师原创的精品力作,即使是时尚的飞碟造型,也是因功能而生。
据汪孝安介绍,由于场馆规模从最初的4000座调整为1.8万座,为了解决空间不足的难题,只能通过切割接地区域,来形成“借天不借地”的漂浮形态。“漂浮”的造型是演艺中心的必然选择。它借助于场馆周边功能区的上移,使下部的开放平台有效解决了各种交通空间的转换及剧场人流的集中疏散问题。
“我们是一个综合力量,其中牵涉到的问题不知道有多少,黄浦江有水利、水务还有隧道,还有环保方面的问题。这是综合的力量,其实这是中国设计师整体的力量。”邢同和解释说,“比如,全球观光者看我们不光光是看单个建筑的水平,而是看一个大规模的地上、地下、水面全部结合贯通的世博园区。我觉得这是上海世博会对我们的主要提升。这些是综合原创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可谓涉及方方面面,除了原地搭建,考虑环境与功能的匹配,还有相当多数的建筑要对老建筑进行改造。实验性、功能性,乃至建筑材料的环保使用,都成了考量建筑师水准的一道道测试题。
“世博园区的整体风格是复杂的,而复杂源于各种建筑不同的追求。这里有实验性的建筑,也有体现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利用现有建筑改建而成的临时场馆。”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介绍世博园的建筑时说道。
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大兴土木之后,中国建筑师能自信地和世界上其他建筑师一起同台竞技,甚至在概念上具有更多的想象力。当国外建筑师在中国土地上拼命“撮合”中国元素时,中国建筑师已经驾轻就熟地展现中国本土经验的丰富内涵。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世博演艺中心等,都大胆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手法。
要知道,与中国建筑师同台斗秀的,不乏行业佼佼者,英国馆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在招标中击败了扎哈·哈迪德等一众名人,法国馆设计师雅克·费里埃由法国总统萨科齐钦点,西班牙馆设计师贝娜德塔·塔格利亚布是天才建筑师恩里克·米拉莱斯的遗孀……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中国设计力量崛起
li1371352010-12-17 06:17:37 发表
“这次世博会显示了中国设计师群体力量,而且上海本土的设计师体现了群体力量的综合水平。我们这个群体里面比较多的是原创。从规划到建筑都是以中国建筑师为主的。”邢同和对此总结认为。
事实上,早在上海世博会建筑规划之初,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郑时龄就曾唿吁,上海世博会应让中国建筑师“唱主角”,因为“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契机,也是培育让中国建筑师施展能力的土壤和环境的契机”。
除了设计世博会上本土的场馆,中国设计师还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上他国的场馆设计,如沙特馆的王振军、通用汽车馆的戎武杰等。《日本新华侨报》就曾报道中国设计师参与了上海世博日本馆的主创设计,指出“中国的设计力量越来越得到国际的承认。期待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中国建筑界对于外来建筑师,现在应该有着不卑不亢、平起平坐的心态,当然,在某些方面,比如科学技术、动力化程度,比起一些先进国家本身就有差距,这就使得我们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技术上,显得略微不足。但反过来,中国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环境、国情的理解,已经有了相当程度上的进步。世博会这样一个平台,是中国建筑师和国外建筑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一个机遇,实践的结果,说明我们的中国建筑师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何镜堂说道。
回复该发言
事实上,早在上海世博会建筑规划之初,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郑时龄就曾唿吁,上海世博会应让中国建筑师“唱主角”,因为“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契机,也是培育让中国建筑师施展能力的土壤和环境的契机”。
除了设计世博会上本土的场馆,中国设计师还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上他国的场馆设计,如沙特馆的王振军、通用汽车馆的戎武杰等。《日本新华侨报》就曾报道中国设计师参与了上海世博日本馆的主创设计,指出“中国的设计力量越来越得到国际的承认。期待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中国建筑界对于外来建筑师,现在应该有着不卑不亢、平起平坐的心态,当然,在某些方面,比如科学技术、动力化程度,比起一些先进国家本身就有差距,这就使得我们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技术上,显得略微不足。但反过来,中国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环境、国情的理解,已经有了相当程度上的进步。世博会这样一个平台,是中国建筑师和国外建筑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一个机遇,实践的结果,说明我们的中国建筑师在国际建筑界的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何镜堂说道。
回复该发言
共有3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