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佚名,请作者与本报编辑部联系,以便支付稿酬。南都制图:黄敬
社科院绿皮书认为泡沫指数仅10%至30%,业界基本认同
网调45.5%的网友认为泡沫指数超50%,42.4%的网友认为在30%-50%
地产专家认为房价年上涨10%-15%是合理的,但市民认为泡沫少不应成为涨价理由
南方都市报12月17日讯 身为一线城市的广州,楼价泡沫反而低于福州、南宁、杭州等城市?泡沫指数仅在10%至30%之间?近日,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住房绿皮书》,将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楼价泡沫进行量化,显示福州、南宁、杭州泡沫指数超过50%,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一线城市泡沫指数在30%至50%之间,而广州则位列第三档,在10%至30%之间。
尽管业内专家基本认同这一结论,认为目前广州楼市的泡沫虽处于历史最高,但尚未超出安全警戒线,但网友对于“泡沫论”则持不同观点。本报近日与某网联合发起的调查显示,90.6%的网友认为广州楼市有泡沫,且有45.5%的网友认为,广州楼市泡沫应该在50%以上,理由是房价太高,超出了购买能力。
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1年《住房绿皮书》发布暨2010至2011年住房形势与政策研讨会”举行。绿皮书指出,通过对2010年9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城市一般地段)普通商品住宅集中成交价的对比分析发现,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平均房价泡沫为29.5%。广州的泡沫成分占实际价格比例在10%以上30%以下,位列“高危集团”和“泡沫较高线位”之后的第三档。
业界认同绿皮书广州泡沫指数
结论符合市场,论述存在问题。这是广州房地产业界对于这份绿皮书报告的看法,当中不少地区的楼市泡沫数值值得商榷。
“取样和模型设计应该不太科学。”寒桐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韩世同举了个简单例子进行质疑:泡沫高低与房价成正比,因此,不可能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公认的房价最高城市,进不了泡沫指数超过50%的第一梯队。
对此,作为绿皮书报告撰写人之一的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博士邹琳华解释,房价泡沫指数是通过某种计算程序得出。具体而言,泡沫指数=实际价格-基准价格/实际价格。泡沫指数的取值在0-1之间,泡沫指数越大,说明该城市房价中的泡沫成分越大。根据邹琳华的说法,房价泡沫指数公式中的数据主要有两个关键值,一为实际价格,二为基准价格。其中实际价格的数据来源是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房地产信息网的成交数据。而基准价格则是通过对一系列参数进行演算而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在报告中承认,房价泡沫指数的估计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数据准确性的干扰。而且由于部分城市数据特别是房价数据不完全准确,房价泡沫指数仍有被夸大或缩小的可能。此外,在大多数条件下,不能仅依据房价泡沫大小,去进一步推断房价的走向。
市社科院精确到15%-20%
黄金楼市记者拨通广州市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兼省房协专家委员谈锦钊的电话,刚刚提到“绿皮书”三个字,对方就知道了此次采访的意图。谈锦钊称,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份泡沫指数数据时,就估计其计算的依据是收入跟房价之间的对比,后来才发现有一定的区别。绿皮书计算公式中的基准价格计算起来相当复杂,除了家庭收入之外,还包括多项内容在其中。
回复该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