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周刊年度第48期封面:中产万税

胡泊(北京)销售经理 他给记者看上个月的工资单,应发6370元,实发5031元,除掉公积金和各种保险,扣税431元。这个数字没有包括销售的佣金在内,因为这个月没有回款。“佣金是看天吃饭,即便有,也得交20%的税。”
12月2日晚,首都机场国际航班海关口,旅客们拥挤在出境申报柜台前,排出一条人龙。人们一边填写申报表,一边交头接耳地打听彼此行李内的“家当”,以及这些家当的国内价格。“我这柜台的‘生意’,最近特别好。”办理申报的海关职员对他的同事调侃道。
如果没有中国海关在3个月前发出的“54号令”,习惯直接通关出境的——尤其是那些有国际旅游经验的中产,对“5000”这个数字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认识。按照海关的这个新规,进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总值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的才免予征税,出境者们事前给自己带出去的手机、电脑们估价,申报,成了出国前的必做题。
服从归服从,很多人都说看不懂这个规定。就连联想老帅柳传志都公开说“买几千块钱的东西(回中国),收税不合适”,另一方面,商务部也表态认为海关的“严打”有可能与WTO法则相抵触。
“54号令”还仅是你知道或不知道的中国庞大税务森林的一道风景。曾有评论略带夸张地形容:与西方,或者在西方制度下成长的华人地区相比,中国内地的绝大部分打工者缺乏“我是纳税人”的认知,不但不去(不能)接触自己的税单,更缺乏对各种税收的认知,大家做的只是交税,并由公司或单位代扣,仅此而已。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美等,国民尤其中产阶层对税收有着高度的敏感。在西方,关于税务的议题或立法从来都是最受关注的全民议题,参政者经常以此笼络民意。今年9月,美国中期选举前夕,为了讨好选民,美国总统奥巴马兑现竞选承诺,展开大规模的减税,为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家庭延长减税期限。
在北京,10月下旬开始的关于车船税立法流程,也证明了纳税议题对公民关注度的冲击力。这部以节能减排为理由的增加中等排放量车辆税额的法律初稿,在人大内部审议就已经被代表们“口诛笔伐”。一些立法界人士认为:“一个小法(修订),却引起了如此大的争议,非常罕见。”另一边厢,以压制房价为因由的物业税也是在一片争论中,变作随时冲击房地产市场的“终极利器”。
人一生中永远无法避免两件事:死亡与纳税。纳税额度、税收名目等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中国人究竟一生要碰到多少名目的税种?要交多少金额?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国人,甚至征税的部门都无法讲清楚;如果是追问自己被征纳的税收的去向,那更非是现实可行的事情。
隐蔽的税种
对于纳税,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首先想到,我的税务负担究竟重不重?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早已是一个宏观税负偏重的国家,而政府方面则认为中国征税还不够多。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底《福布斯》指全球税负痛苦指数中国内地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法国,而国税总局局长肖捷却认为中国的宏观税负还无法满足公共支出需求,“今后十年中国税收占GDP比重还将继续上升。”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