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
  • |
  • 相册
  • |
  • 博客
  • |
  • 爽吧
  • |
  • 点评

白领的其他话题……

返回白领……


我收藏的爽吧……


摩根大通CEO:政府急于推出银行家来做替罪羊

1 摩根大通CEO:政府急于推出银行家来做替罪羊
DRYADDRYAD2010-12-19 22:37:46 发表


今年秋季的某一天,在地处美国曼哈顿的希尔顿饭店大堂,被誉为“英国高盛”的巴克莱资本正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金融峰会。台上,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正在对新近通过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大加评论。台下则挤着上千人,聆听他的演讲。
四年前,杰米·戴蒙也曾作为演讲嘉宾,出席这一论坛。那时,同时获邀的还有华盛顿互惠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凯瑞·基林格及雷曼兄弟等华尔街投行的高层。在那一次的演讲中,戴蒙是为数不多警告要提防次贷问题的银行家。
“我们没有忘记,4年前,杰米也是第一批警告说要提防次贷问题的银行家之一。而那些当年忽视这个问题的人,已经消失了。”演讲一开始,论坛主持当众回忆这一细节。
作为金融危机之后少数几个存活下来的美国超大型银行的CEO之一,杰米·戴蒙目前已成为华尔街风头最盛的人。在投行界,其领导的摩根大通是当前唯一能够与高盛比肩而立的投资银行。
过去几个月,戴蒙允许《纽约时报》记者近距离观察并了解他的工作,了解他是如何管理一家银行的。对于金融危机后华尔街银行家遭受的质疑,他告诉《纽约时报》记者:“我从来都不以自己是银行家为耻,我也不以自己是名商人为耻。相反,我认为无论是银行还是银行家,都对重建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少数存活者的问题
在巴克莱资本的金融峰会上,相比主持人的煽情,戴蒙的开场白则稍显沉闷,他用全部45分钟演讲时间来讲“亟待讨论的重要问题”:比如,在新的金融法规实施之前,包括摩根大通在内所有金融机构即将面临的挑战。
“虽然他的下属们再三劝诫他不要在演讲中过度评论政策,但他依然坚持在演讲中放映了一张幻灯片,专门讲解金融改革法案纠结得如同一碗‘意大利面条’,并且对于解决问题并无帮助”。作为听众,《纽约时报》的记者后来如此总结戴蒙的演讲——美国经济很疲软,相比于产生新的借贷,人们现在更多的是偿还经济崩溃之前的贷款。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摩根大通还是其他银行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收入萎缩,而新的法规则让银行业的未来雪上加霜。
以摩根大通信用卡业务为例,戴蒙表示“国会显然完全不了解信用卡”,根据去年推出的相关条例,发卡公司必须先行使45天的告知义务,然后才能提高持卡人的还款利率,这种规定极大程度地限制了银行自主设定还款利息的权力。
来自摩根大通的数据,美国银行业每个月将通过信用卡借出1400亿美元。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每月的到期未还款仅为60亿美元;而到了2009年,随着失业率的提高,到期未还款高达180亿美元。在戴蒙看来,提高到期未还款利息不仅是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也从某种程度上为银行的借贷业务提供了保障。
目前,为了应对借贷风险,摩根大通已采用减少向“高风险”人群发放信用卡的做法。此外,戴蒙还设法在法规未涉及领域进行了调整,比如取消了免费查询功能。“当你没有办法在一个方面赚钱时,总要想法在其他方面补回来。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政府在这方面的立法思路是完全错误的。”
这不是戴蒙第一次评论金融危机之后政府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但熟悉他的人或许会对此迷惑不解。事实上,作为一名坚定的老资格民主党人,戴蒙自2008年开始就一直是奥巴马的忠实追随者。大选之后,他又花费了不少精力为总统的金融改革方案出谋划策。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摩根大通CEO:政府急于推出银行家来做替罪羊
DRYADDRYAD2010-12-19 22:37:46 发表
相较于政客们叫嚣着要让银行家们出来一一道歉,他则选择给出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建议,比如他建议银行的抵押业务应当与证券业务脱离,他亲自写信给股东们号召大家“不应指望市场监管体制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认为政府未来必须注重对医疗体系、基础建设和新能源研发方面的支出……他提出的许多建议都被写入了奥巴马的金融改革方案中。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延续很长的时间,“随着民众对于银行界的怨气越来越盛,华盛顿的官员们决定还是撇清与戴蒙之流的关系为好。”去年晚些时候,白宫曾邀请包括戴蒙在内的一些知名企业高管前往做客,而仅仅就在一天之后,奥巴马总统接受CBS著名的《60分钟》节目采访中,对那些“肥佬”银行家们大肆嘲弄。
伤心不已的戴蒙曾这样回应说,“林肯总统或许有能力诋毁所有的南方人,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当这场危机发生后,似乎人人都想一竿子打翻我们所有人,这其实是对于金融行业,对于华尔街的一种极大的误解。”戴蒙曾这样表示,“我现在感觉政府并没有充分检讨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急于将银行家们推出来做替罪羊。”
他对风险有一种天生的敏锐感
戴蒙于2006年出任摩根大通银行CEO。与其他新上任CEO习惯从集团运转入手不同,上任伊始,戴蒙便投入了大量精力翻看银行多年积累下来有数千页之巨的每月运营明细。他甚至还专门报名参加了一个证券交易课程以弥补自己对第一线工作程序上的盲点,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大肆开展借贷业务,戴蒙一直坚持着紧缩借贷的政策,他警告股东,要时刻提防过度借贷造成的危机。
巴菲特曾将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此前多数银行都在无节制地批准没有保障的借贷,“银行的工作是对高风险借贷说‘不’,但事实是,有些银行鼓励人们撒谎。”
戴蒙是个例外,从美国第一银行开始,他就坚持自己的原则,始终对购买那些看上去风险很高的资产保持高度警惕。
“对于风险,他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敏锐感。”他的妻子朱迪如此说。
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与他共事过的同事菲舍曼(现任旅行者保险公司CEO)则认为,戴蒙是那种对于风险极其小心谨慎的人,“他时刻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过也正是如此,他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渡过难关。”
90年代初,许多银行正遭受商业地产方面的损失,戴蒙要求费舍曼去调查,万一花旗银行出现严重问题,其子公司Primerica会如何。几年以后,Primerica公司被旅行者保险收购。当时正值安德鲁飓风登陆美国境内,戴蒙要求菲舍曼查清楚旗下保险公司要为飓风造成危害做出赔付的每项细节。虽然调查的结果表明,百年难遇的安德鲁飓风并没有让公司耗费很多钱用于赔付,但戴蒙还是要求费舍曼在关键节点尽量少在媒体面前曝光,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对细枝末节的追求实在是非常非常罕见的。”费舍曼评论说。
2006年8月,戴蒙开始意识到银行的抵押贷款违约率正在以一种令人担忧的速度迅速攀升。他迅速要求对此进行彻查,并提高了贷款标准。与此同时,在市场上,人们对于次贷的狂热正在无限制地膨胀。2007年初,在一封致股东的信中,他警告说借贷市场的环境正在越变越糟,人们要开始准备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低潮期,他还同时预计了如果出现经济低潮,摩根大通将会面临多少损失。而反观花旗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的年度致股东书,对于次贷问题仅以“有点恶化”轻描淡写地带过。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摩根大通CEO:政府急于推出银行家来做替罪羊
DRYADDRYAD2010-12-19 22:37:46 发表
2008年,当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戴蒙又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检讨,最后他承认,自己还是低估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相比于2007年,我们现在的次贷抵押发放标准严格了6倍,显然我们之前的标准全部不够严格。”在2008年的致股东书里,他还警告说,假如所有的债权投资者都抛售套现,市场将会出现恐慌。
金融风暴发生后,美国政府请求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戴蒙最初以风险太高为由拒绝。此后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共同说服下,戴蒙同意收购。2008年3月,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摩根大通完成了对贝尔斯登的收购。同年秋天,摩根大通又完成了对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的收购。
有人说戴蒙这么做无疑是在大发危机财。前奥巴马班底经济顾问克里斯蒂娜·罗玛曾如此评价戴蒙:“毫无疑问,他帮助拯救了这场金融危机。与此同时,他当然也是获利者。” 今年春天,33名美国参议员联名要求通过相关法律,要求拆分大型银行。
而戴蒙本人则坚持说,他做出收购的主要动因是希望拯救经济。
他是一个从不屈服的人
现年54岁的戴蒙头发早已花白,但在他的身上依然保存着一种男孩子的调皮气质。他说话速度极快,人们常常见到他在办公室里一手抓着咖啡,一手在空中胡乱比划,讲起话来如同脱缰的野马那般。他身边的员工早已习惯了老板的“粗鲁”个性,比如他永远都不会安安静静地让人把话讲完,开会的时候,他总喜欢插嘴,插很多很多嘴。
另一方面,大伙又对其天赋异禀的好记性感到吃惊,“当你走进他的办公室,你会很吃惊地发觉他桌上几乎什么都没有。他总是说,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记在他的脑袋中了。”长期和他合作的同事史蒂夫·布莱克表示。
除了成功的事业,戴蒙还拥有着一个美满的家庭,他有三个已长大成人的女儿。但对于他来说,人生的真谛还是工作。即便是在周末,他总是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资料。而到了周一,当他来到办公室时,下属们通常都会看到他早已拟好了一堆问题,“他的西装上衣口袋里总是插着一本记事本,喜欢在走廊里逮住一个人问好半天问题。”
杰克·韦尔奇非常欣赏戴蒙的个性,“在投资银行,许多大佬们其实并不精通旗下所有业务,但杰米不同,他是一个讲究日常工作所有细节的人。”
当戴蒙来到摩根大通后,听说戴蒙是那种将衍生产品交易看作是极端高风险的人,时任投资银行部的联席主席比尔·温特斯就对戴蒙表达了他的担忧。戴蒙则回应说,这或许是因为他还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是衍生产品交易。于是温特斯介绍他去上一些相关课程,“我可是第一次带着一个CEO去上那种课程。”温特斯后来回忆说。
虽然,戴蒙是摩根大通最著名的细节狂人,但他并不喜欢包揽所有的责任,“他很理解公司不是什么人的一言堂,他深知要解决问题必须依靠下属,所以他喜欢与人讨论,他会倾听,也会提问。”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约翰·霍根这样说。
“做对的事情”是戴蒙的职业信条。风险控制部门的高层琳达·巴曼回忆起自己的老板时这样说,“他雇用我的第一天带我去吃了一顿晚餐,当时他环顾餐厅四周,说道,公司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我们不得不开除人,那么就是我们没有做好工作”。
在业内,关于戴蒙的传说很多,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1998年,在花旗集团工作蒸蒸日上的戴蒙被情同父子的桑迪·威尔开除的故事。有人说,这是因为戴蒙坚决不同意给桑迪的女儿升职。另一方面,已升至集团第二号人物的戴蒙锋芒毕露,威尔开始逐渐感觉到潜在威胁。“他是一个从不屈服的人。”已经认识他十多年的《纽约时报》记者评价说。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摩根大通CEO:政府急于推出银行家来做替罪羊
DRYADDRYAD2010-12-19 22:37:46 发表
在戴蒙被开除的那一天,他的朋友、证券分析师盖伊·莫什科夫斯基问他,接下来有何打算。戴蒙如此回答说,“我不知道,我得想想,不过我再也不想为其他任何人工作了,我得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
戴蒙并没有人们预料的那样痛苦,那段日子,他选择花费更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读了许多名人传记,还参加了拳击课程。对于他来说,这段经历可以看作是重新审视人生。
16个月之后,在2000年的春天,戴蒙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在深陷危机的美国第一银行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绝对控制权,出任美国第一银行CEO。2004年春天,他主导了第一银行与摩根大通的兼并。刚开始,他出任合并后的摩根大通银行COO,两年后,他升任摩根大通CEO,成为华尔街新的王者。
今年秋季的某一天,在地处美国曼哈顿的希尔顿饭店大堂,被誉为“英国高盛”的巴克莱资本正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金融峰会。台上,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正在对新近通过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大加评论。台下则挤着上千人,聆听他的演讲。
四年前,杰米·戴蒙也曾作为演讲嘉宾,出席这一论坛。那时,同时获邀的还有华盛顿互惠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凯瑞·基林格及雷曼兄弟等华尔街投行的高层。在那一次的演讲中,戴蒙是为数不多警告要提防次贷问题的银行家。
“我们没有忘记,4年前,杰米也是第一批警告说要提防次贷问题的银行家之一。而那些当年忽视这个问题的人,已经消失了。”演讲一开始,论坛主持当众回忆这一细节。
作为金融危机之后少数几个存活下来的美国超大型银行的CEO之一,杰米·戴蒙目前已成为华尔街风头最盛的人。在投行界,其领导的摩根大通是当前唯一能够与高盛比肩而立的投资银行。
过去几个月,戴蒙允许《纽约时报》记者近距离观察并了解他的工作,了解他是如何管理一家银行的。对于金融危机后华尔街银行家遭受的质疑,他告诉《纽约时报》记者:“我从来都不以自己是银行家为耻,我也不以自己是名商人为耻。相反,我认为无论是银行还是银行家,都对重建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少数存活者的问题
在巴克莱资本的金融峰会上,相比主持人的煽情,戴蒙的开场白则稍显沉闷,他用全部45分钟演讲时间来讲“亟待讨论的重要问题”:比如,在新的金融法规实施之前,包括摩根大通在内所有金融机构即将面临的挑战。
“虽然他的下属们再三劝诫他不要在演讲中过度评论政策,但他依然坚持在演讲中放映了一张幻灯片,专门讲解金融改革法案纠结得如同一碗‘意大利面条’,并且对于解决问题并无帮助”。作为听众,《纽约时报》的记者后来如此总结戴蒙的演讲——美国经济很疲软,相比于产生新的借贷,人们现在更多的是偿还经济崩溃之前的贷款。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摩根大通还是其他银行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收入萎缩,而新的法规则让银行业的未来雪上加霜。
以摩根大通信用卡业务为例,戴蒙表示“国会显然完全不了解信用卡”,根据去年推出的相关条例,发卡公司必须先行使45天的告知义务,然后才能提高持卡人的还款利率,这种规定极大程度地限制了银行自主设定还款利息的权力。
来自摩根大通的数据,美国银行业每个月将通过信用卡借出1400亿美元。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每月的到期未还款仅为60亿美元;而到了2009年,随着失业率的提高,到期未还款高达180亿美元。在戴蒙看来,提高到期未还款利息不仅是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也从某种程度上为银行的借贷业务提供了保障。
回复该发言
5 回复:摩根大通CEO:政府急于推出银行家来做替罪羊
DRYADDRYAD2010-12-19 22:37:46 发表
目前,为了应对借贷风险,摩根大通已采用减少向“高风险”人群发放信用卡的做法。此外,戴蒙还设法在法规未涉及领域进行了调整,比如取消了免费查询功能。“当你没有办法在一个方面赚钱时,总要想法在其他方面补回来。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政府在这方面的立法思路是完全错误的。”
这不是戴蒙第一次评论金融危机之后政府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但熟悉他的人或许会对此迷惑不解。事实上,作为一名坚定的老资格民主党人,戴蒙自2008年开始就一直是奥巴马的忠实追随者。大选之后,他又花费了不少精力为总统的金融改革方案出谋划策。相较于政客们叫嚣着要让银行家们出来一一道歉,他则选择给出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建议,比如他建议银行的抵押业务应当与证券业务脱离,他亲自写信给股东们号召大家“不应指望市场监管体制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认为政府未来必须注重对医疗体系、基础建设和新能源研发方面的支出……他提出的许多建议都被写入了奥巴马的金融改革方案中。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延续很长的时间,“随着民众对于银行界的怨气越来越盛,华盛顿的官员们决定还是撇清与戴蒙之流的关系为好。”去年晚些时候,白宫曾邀请包括戴蒙在内的一些知名企业高管前往做客,而仅仅就在一天之后,奥巴马总统接受CBS著名的《60分钟》节目采访中,对那些“肥佬”银行家们大肆嘲弄。
伤心不已的戴蒙曾这样回应说,“林肯总统或许有能力诋毁所有的南方人,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当这场危机发生后,似乎人人都想一竿子打翻我们所有人,这其实是对于金融行业,对于华尔街的一种极大的误解。”戴蒙曾这样表示,“我现在感觉政府并没有充分检讨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急于将银行家们推出来做替罪羊。”
他对风险有一种天生的敏锐感
戴蒙于2006年出任摩根大通银行CEO。与其他新上任CEO习惯从集团运转入手不同,上任伊始,戴蒙便投入了大量精力翻看银行多年积累下来有数千页之巨的每月运营明细。他甚至还专门报名参加了一个证券交易课程以弥补自己对第一线工作程序上的盲点,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大肆开展借贷业务,戴蒙一直坚持着紧缩借贷的政策,他警告股东,要时刻提防过度借贷造成的危机。
巴菲特曾将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此前多数银行都在无节制地批准没有保障的借贷,“银行的工作是对高风险借贷说‘不’,但事实是,有些银行鼓励人们撒谎。”
戴蒙是个例外,从美国第一银行开始,他就坚持自己的原则,始终对购买那些看上去风险很高的资产保持高度警惕。
“对于风险,他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敏锐感。”他的妻子朱迪如此说。
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与他共事过的同事菲舍曼(现任旅行者保险公司CEO)则认为,戴蒙是那种对于风险极其小心谨慎的人,“他时刻做好最坏的打算,不过也正是如此,他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渡过难关。”
90年代初,许多银行正遭受商业地产方面的损失,戴蒙要求费舍曼去调查,万一花旗银行出现严重问题,其子公司Primerica会如何。几年以后,Primerica公司被旅行者保险收购。当时正值安德鲁飓风登陆美国境内,戴蒙要求菲舍曼查清楚旗下保险公司要为飓风造成危害做出赔付的每项细节。虽然调查的结果表明,百年难遇的安德鲁飓风并没有让公司耗费很多钱用于赔付,但戴蒙还是要求费舍曼在关键节点尽量少在媒体面前曝光,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对细枝末节的追求实在是非常非常罕见的。”费舍曼评论说。
回复该发言
6 回复:摩根大通CEO:政府急于推出银行家来做替罪羊
DRYADDRYAD2010-12-19 22:37:46 发表
2006年8月,戴蒙开始意识到银行的抵押贷款违约率正在以一种令人担忧的速度迅速攀升。他迅速要求对此进行彻查,并提高了贷款标准。与此同时,在市场上,人们对于次贷的狂热正在无限制地膨胀。2007年初,在一封致股东的信中,他警告说借贷市场的环境正在越变越糟,人们要开始准备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低潮期,他还同时预计了如果出现经济低潮,摩根大通将会面临多少损失。而反观花旗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的年度致股东书,对于次贷问题仅以“有点恶化”轻描淡写地带过。
2008年,当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戴蒙又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检讨,最后他承认,自己还是低估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相比于2007年,我们现在的次贷抵押发放标准严格了6倍,显然我们之前的标准全部不够严格。”在2008年的致股东书里,他还警告说,假如所有的债权投资者都抛售套现,市场将会出现恐慌。
金融风暴发生后,美国政府请求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戴蒙最初以风险太高为由拒绝。此后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共同说服下,戴蒙同意收购。2008年3月,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摩根大通完成了对贝尔斯登的收购。同年秋天,摩根大通又完成了对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的收购。
有人说戴蒙这么做无疑是在大发危机财。前奥巴马班底经济顾问克里斯蒂娜·罗玛曾如此评价戴蒙:“毫无疑问,他帮助拯救了这场金融危机。与此同时,他当然也是获利者。” 今年春天,33名美国参议员联名要求通过相关法律,要求拆分大型银行。
而戴蒙本人则坚持说,他做出收购的主要动因是希望拯救经济。
他是一个从不屈服的人
现年54岁的戴蒙头发早已花白,但在他的身上依然保存着一种男孩子的调皮气质。他说话速度极快,人们常常见到他在办公室里一手抓着咖啡,一手在空中胡乱比划,讲起话来如同脱缰的野马那般。他身边的员工早已习惯了老板的“粗鲁”个性,比如他永远都不会安安静静地让人把话讲完,开会的时候,他总喜欢插嘴,插很多很多嘴。
另一方面,大伙又对其天赋异禀的好记性感到吃惊,“当你走进他的办公室,你会很吃惊地发觉他桌上几乎什么都没有。他总是说,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记在他的脑袋中了。”长期和他合作的同事史蒂夫·布莱克表示。
除了成功的事业,戴蒙还拥有着一个美满的家庭,他有三个已长大成人的女儿。但对于他来说,人生的真谛还是工作。即便是在周末,他总是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资料。而到了周一,当他来到办公室时,下属们通常都会看到他早已拟好了一堆问题,“他的西装上衣口袋里总是插着一本记事本,喜欢在走廊里逮住一个人问好半天问题。”
杰克·韦尔奇非常欣赏戴蒙的个性,“在投资银行,许多大佬们其实并不精通旗下所有业务,但杰米不同,他是一个讲究日常工作所有细节的人。”
当戴蒙来到摩根大通后,听说戴蒙是那种将衍生产品交易看作是极端高风险的人,时任投资银行部的联席主席比尔·温特斯就对戴蒙表达了他的担忧。戴蒙则回应说,这或许是因为他还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是衍生产品交易。于是温特斯介绍他去上一些相关课程,“我可是第一次带着一个CEO去上那种课程。”温特斯后来回忆说。
虽然,戴蒙是摩根大通最著名的细节狂人,但他并不喜欢包揽所有的责任,“他很理解公司不是什么人的一言堂,他深知要解决问题必须依靠下属,所以他喜欢与人讨论,他会倾听,也会提问。”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约翰·霍根这样说。
回复该发言
7 回复:摩根大通CEO:政府急于推出银行家来做替罪羊
DRYADDRYAD2010-12-19 22:37:46 发表
“做对的事情”是戴蒙的职业信条。风险控制部门的高层琳达·巴曼回忆起自己的老板时这样说,“他雇用我的第一天带我去吃了一顿晚餐,当时他环顾餐厅四周,说道,公司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责任,如果我们不得不开除人,那么就是我们没有做好工作”。
在业内,关于戴蒙的传说很多,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1998年,在花旗集团工作蒸蒸日上的戴蒙被情同父子的桑迪·威尔开除的故事。有人说,这是因为戴蒙坚决不同意给桑迪的女儿升职。另一方面,已升至集团第二号人物的戴蒙锋芒毕露,威尔开始逐渐感觉到潜在威胁。“他是一个从不屈服的人。”已经认识他十多年的《纽约时报》记者评价说。
在戴蒙被开除的那一天,他的朋友、证券分析师盖伊·莫什科夫斯基问他,接下来有何打算。戴蒙如此回答说,“我不知道,我得想想,不过我再也不想为其他任何人工作了,我得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
戴蒙并没有人们预料的那样痛苦,那段日子,他选择花费更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读了许多名人传记,还参加了拳击课程。对于他来说,这段经历可以看作是重新审视人生。
16个月之后,在2000年的春天,戴蒙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在深陷危机的美国第一银行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绝对控制权,出任美国第一银行CEO。2004年春天,他主导了第一银行与摩根大通的兼并。刚开始,他出任合并后的摩根大通银行COO,两年后,他升任摩根大通CEO,成为华尔街新的王者。
回复该发言
共有7帖子
图片链接:
插入图片  取消
视频链接:
插入视频  取消
音乐链接:
插入音乐  取消
内容: 图片视频音乐
  发帖赢积分  快捷键 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