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基金已经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华商的投研领军人物——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庄涛却一点也不轻松。在被同事解读为“忧患意识强”的他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是比成绩多。
“也许在外人看来,华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自己认为,公司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庄涛表示,“2011年,华商最重要的是夯实基础,稳步发展。不会像今年这样发展速度这么快。”
2010年之前的庄涛考虑的问题相对简单:怎样保证趋势没看错,怎样挑选出高成长个股,怎样比别人更早买到它。但2010年年底时的庄涛,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去建设一个好的研究团队,如何找到符合产品线发展的人才,如何实现业绩驱动这一马车不会熄火,以及如何在公募之外打造一个专户,为公司增加新的增长点。
庄涛的想法在转型,这背后,是整个华商基金在由小到大过程中的转型。“以前公司小,靠业绩突围就可以了。但现在到了这个阶段,更多地要考虑完善产品线,打造团队。”庄涛表示,“说白了,明年甚至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业绩和规模要追求,但当务之急是‘修炼内功’,实现公司的稳定发展。”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团队建设。“我们这里有很多擅长投资的人,但我们缺少好的研究员。”庄涛介绍,华商的基金经理都在30岁以上,从业经验丰富,过去的业绩也证明了他们的投资能力。与之相比,研究团队的人数和经验上相对逊色。
最近,华商“最高调的举止”是刊登了整版的招聘广告,既包括投研,也包括渠道。“去年年初我们只有几个研究员,现在翻了一番,但还是不够。”庄涛介绍,“除了数量,还有经验问题。一个研究员往往要培养3年,大基金公司有能力去挖资深的人,我们的研究员待遇和基金经理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只能找新人。小伙子们从不懂到懂,需要一个过程,好在现在公司也有了一些实力,可以补充更多的人。”
庄涛介绍,储备人才的一个很大作用是去完善产品线,包括指数、债券、货币、ETF、QDII等各类产品都急需完善。
此外,他还打算通过专户业务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市场里有很多投资水平高的人。我们打算采用高分成的类似合伙制的方式,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
与人才问题相比,更令市场担忧的是在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业绩能否持续的问题在庄涛看来反而是确定性比较大的。“像今年这样排到第一不太可能,但业绩排在前面应该没问题。”尽管在他看来,2011年的股市可能比2010年更难做。银行、通胀、加息等因素导致经济本身的不确定性非常多,资金偏好的转变也增加了买股票的风险。
“这个时候要精选高成长性的白马股。”他举例,2010年华商盛世一直保持近100亿元的规模,但看家的股票都是精选个股。“选好个股,先定策略,知道这个时期的市场偏好什么。比如现在的新兴战略产业是好的个股的集中地,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就要去传统行业中找了。”他认为,华商盛世成长基金经理孙建波恰好在策略和选股两方面都较为突出。
“明年会维持重仓个股的局面,但这样最大的风险是一旦看错,不承受很大的损失很难出来,尤其是中小板等小市值股票,又是百亿基金的盘子。”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