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报从来没有放弃过全面解密广发基金的努力。这家规模排在第六位、管理资产1034亿的基金公司有很多的谜。
3月的第三周,理财周报两次深入广发基金,接触了诸多核心人物——主管市场的副总经理肖雯、主管投资的投资总监易阳方、主管风控的督察长段西军。琶洲的保利国际广场坐落在珠江之滨,木棉花十分火艳。这里是广发基金的总部所在地。
本次采访直截了当——包括问题、反思、修正、改变,也包括广发基金内在系统的运作程序、价值观、人力体系构建,也包括超过广发1/3资产规模的广发聚丰怎么管,以及它要做一家什么样的基金公司。
这是一次坦诚和深入的对话。
对话易阳方:“我们吃亏就在2008年”
3月9日下午四点,在33楼会议室第一次见到的易阳方跟传说中的大相径庭。可能是因为很少接受采访,基金行业记者称之为“不太好接触”。但面对理财周报刁钻而毫不留情的问题,易并没有回避。只是强调:“我们不是那种乱搞的公司。”
“价值投资不一定是收益最高方式”
理财周报:广发基金的投资哲学是什么?
易阳方:广发基金2003年8月成立,12月开始发新基金。刚成立时,骨干几乎来自广发证券,如果你了解原来广发证券的风格,就是所谓的“草根”和“博士军团”。从广发基金来讲,经过自己的摸索,在理念上还是通过研究跟踪,分享企业长期增长的成果。这是我们的利润来源,或者取得投资收益的主要的方式。整个公司通过这几年的磨合和前几年成功经验的总结,一直持续到现在。
理财周报:这个应该算是价值投资?
易阳方:从归类来讲是价值投资这一类,从目前的市场状况看,价值投资只是获取收益的一个方式,或者说是风险比较低的一种方式,但是它不一定是收益最高的方式。
研究部相对独立,股票池研究员说了算
理财周报:整个公司投研体系的架构是怎样的?
易阳方:投资框架是这样的,研究跟投资相对分离,研究部是相对独立的,它是为所有投资经理所用,我们从公司层面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平台。投资部门包括专户、固定收益、公募、数量投资,都是接收它的研究成果。在这个研究成果之上,各个基金各个部门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做出自己的投资的决策。
理财周报:投资决策流程又是怎样的?
易阳方:其实如果要展开很大,但解释起来比较容易,因为我们有一个流程图,我们以前做了一个每个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
首先现在是2000家上市公司里面,研究员更多的是根据行业和公司的情况筛选一部分公司。这套体系中有一些定量和定性指标,比如说有一些股票是禁止投资和剔除的,剔除的就包括过去诚信有问题,或者正在接受市场调查,或者证监会调查,还有像ST公司,它没有公告能够资产重组,我们不知道这类公司接下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这些是我们禁止投资的。
再根据选股的模型和指标选出来,股票池原来有1200只股票,现在加上新股估计1200只到1500只,剔除之外的不是我们关注的。你只能在这个范围投资。这个就是我们股票池的基本库。公司的投资范围就圈定这个库里面的股票,超出了就没法交易,因为我们的电脑系统里面就这些股票。
“基金经理一个股票的投资权限2%,
投资总监5%,5%以上经投委会”
理财周报:基本库里面还有什么库?
易阳方:再一个就是风格库。每一个基金根据基金的契约,比如广发稳健、广发聚富,形成了一个风格库,你这个基金只能在这个风格库里面买到股票。这个库的形成是由研究员督导的,基金经理只有建议权,这个是防范道德风险,把这进库权和投资权分开,杜绝这样的问题。
理财周报:就是说什么股票能进股票池研究员说了算,而池里的股票要买哪只是基金经理说了算?
回复该发言
解密广发基金投资系统 不断反思修正08年吃的亏
2 回复:解密广发基金投资系统 不断反思修正08年吃的亏
薄荷希米露2011-03-22 00:34:36 发表
易阳方:对。每个基金经理只能在你的风格内选股,这是一种权限,一种限制。第二个就是比重高低的问题,包括审批的问题。我们每个基金经理一只股票的投资比例只能买到你股票的市值的2%或者两个亿,也就是说2%之下和两个亿以内你有投资权,两个指标取高值。这主要是根据大资金,有一些小基金可能买几千万就到2%,那就可以用2亿这个指标。这是基金经理的权限,在这个范围内,在它的风格库范围内有这个权限。
理财周报:超过这个权限呢?
易阳方:第一经过投资总监审批,第二个必须进核心库。核心库需要重点研究和持续跟踪的,如果你6个月没有跟踪就剔出核心库,比如说6个月没有见到高管或者没有调研就剔出核心库,而且进入核心库要有程序必须有报告。以前我们的要求是必须现场实地调研,后来因为公司多了,基金多了,就要求你必须有专业报告,或者列入我们合作的研究员研究团队的重点报告,你才能进去。
进核心库还有一个过程,需要投资研究开会进行讨论,原来是要2/3以上同意。这是进入核心库的程序。以前我们必须开会,有2/3表决通过才能进入核心库,现在因为很多人在出差,现场开会比较困难,所以想改为通过电子流程或现场开会有5个委员同意就可以通过了。我有一个研究报告系统,基金经理和主管觉得没有意见就可以审批通过。这个规定正在研究,还没有正式出来。如果没有通过审批就不能进入核心库,我审批也没有用。到5%之后就是投委会审批通过,这是审批权限。
理财周报: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如何衔接的?
易阳方:我们主张刚才讲的在公司统一的理念和文化下面的基金经理负责制。基金经理去调研,可以调动研究员跟你一起去,个股2%的权限,这种权限之内我们不会干预,只是公司有重大的问题会提醒,如果这个公司出了重大问题或重大变化会提醒你,包括风控部门也会提醒你。
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衔接,这里面又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持。所谓独立就是能不能进库是研究员说了算,如果将来这个公司出了问题肯定找研究员。基金经理有建议权,但是进不进是研究员说了算,不能说基金经理想买这个股票,因为没有在股票库里面,就往里面加。
但是它又是一种互相支持的关系,我基金经理可以建议,你研究员有问题我可以提醒你。因为研究员比较专业一点,比如说关注这个行业和公司的时候,可以一起调研,可以进行研究支持,增强投资的信息沟通,包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这样基金经理对行业投资的信心更强一些。所以我们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的公司研究部可能相对比较附属于投资部,我们是独立的。
相关链接:
投资总监揭密最大规模基金广发聚丰3年投资历史
“2008年是最难熬的一年”
理财周报:从广发各基金的季报可以发现,在2008年,广发旗下各基金对大势的判断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2008年一季度,广发聚丰和广发小盘加仓,广发大盘却选择了减仓。而在2008年下半年,广发聚丰和广发大盘都把仓位猛然降了下来,而广发小盘整个2008年都维持了高仓位策略,所公布的四个季报仓位都高于85%。在投资上的分歧如此之大,公司是怎样考虑的?
易阳方:2008年整个公司包括我个人也是最难熬的一年,市场跌是一个方面,第二我们内部的理念在碰撞。中国资本市场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刚30年,那时候才20多年,广发证券也就十几年历史,我们广发基金时间更短,像2008年这种情况谁也没有经历过。到2008年10月份我们还开会讨论怎么弄,内部的分歧都很大。有时候投资带有很多的经验主义,我们对2008的行情和方向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当我们发现原来的搞法不对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思考和调整,这必然会经历艰难磨合和心理突破。
回复该发言
理财周报:超过这个权限呢?
易阳方:第一经过投资总监审批,第二个必须进核心库。核心库需要重点研究和持续跟踪的,如果你6个月没有跟踪就剔出核心库,比如说6个月没有见到高管或者没有调研就剔出核心库,而且进入核心库要有程序必须有报告。以前我们的要求是必须现场实地调研,后来因为公司多了,基金多了,就要求你必须有专业报告,或者列入我们合作的研究员研究团队的重点报告,你才能进去。
进核心库还有一个过程,需要投资研究开会进行讨论,原来是要2/3以上同意。这是进入核心库的程序。以前我们必须开会,有2/3表决通过才能进入核心库,现在因为很多人在出差,现场开会比较困难,所以想改为通过电子流程或现场开会有5个委员同意就可以通过了。我有一个研究报告系统,基金经理和主管觉得没有意见就可以审批通过。这个规定正在研究,还没有正式出来。如果没有通过审批就不能进入核心库,我审批也没有用。到5%之后就是投委会审批通过,这是审批权限。
理财周报: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如何衔接的?
易阳方:我们主张刚才讲的在公司统一的理念和文化下面的基金经理负责制。基金经理去调研,可以调动研究员跟你一起去,个股2%的权限,这种权限之内我们不会干预,只是公司有重大的问题会提醒,如果这个公司出了重大问题或重大变化会提醒你,包括风控部门也会提醒你。
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衔接,这里面又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持。所谓独立就是能不能进库是研究员说了算,如果将来这个公司出了问题肯定找研究员。基金经理有建议权,但是进不进是研究员说了算,不能说基金经理想买这个股票,因为没有在股票库里面,就往里面加。
但是它又是一种互相支持的关系,我基金经理可以建议,你研究员有问题我可以提醒你。因为研究员比较专业一点,比如说关注这个行业和公司的时候,可以一起调研,可以进行研究支持,增强投资的信息沟通,包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这样基金经理对行业投资的信心更强一些。所以我们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的公司研究部可能相对比较附属于投资部,我们是独立的。
相关链接:
投资总监揭密最大规模基金广发聚丰3年投资历史
“2008年是最难熬的一年”
理财周报:从广发各基金的季报可以发现,在2008年,广发旗下各基金对大势的判断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2008年一季度,广发聚丰和广发小盘加仓,广发大盘却选择了减仓。而在2008年下半年,广发聚丰和广发大盘都把仓位猛然降了下来,而广发小盘整个2008年都维持了高仓位策略,所公布的四个季报仓位都高于85%。在投资上的分歧如此之大,公司是怎样考虑的?
易阳方:2008年整个公司包括我个人也是最难熬的一年,市场跌是一个方面,第二我们内部的理念在碰撞。中国资本市场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刚30年,那时候才20多年,广发证券也就十几年历史,我们广发基金时间更短,像2008年这种情况谁也没有经历过。到2008年10月份我们还开会讨论怎么弄,内部的分歧都很大。有时候投资带有很多的经验主义,我们对2008的行情和方向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当我们发现原来的搞法不对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思考和调整,这必然会经历艰难磨合和心理突破。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解密广发基金投资系统 不断反思修正08年吃的亏
薄荷希米露2011-03-22 00:34:36 发表
理财周报:当时投委会对基金仓位有干预吗?
易阳方:我们每一个月基金经理有配置会议,基金经理对上个月进行总结,然后将下个月的计划提交给投委会讨论。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对投资的方向有定论,但对仓位控制是指导性的,当然个别时候也干预过,要求这个仓位降一些等。
当时在投委会上达成不了一致的意见,分成几个意见,所以相对放开了。当时就是汇金入市的那一天,我们都在讨论,指数涨停了,还能不能买?两派意见是很尖锐的,一个是再等等,一个是要加仓。一派的理由是“美国才开始,雷曼开始倒闭,再等等看”,一派说“指数还在涨停,涨了两天了”。
2008年这种情况下大家分歧那么大,相对比较乐观的和相对比较悲观的都有人支持。,由于达不成一致,结果决定先看一看。所以,造成了后来那种情况不是特意的。当时旗下基金在风格上有一些差异,但仓位的差异还是做不出来,一直是高仓位的。2008年是特殊情况!说实在话,基金经理都是要经过内部考核的,谁不想自己的净值好一点,主观上还是想的。
“管1000亿是个坎,我们也在想办法”
理财周报:你刚才说经过了2008年,你们也在进行一些调整,具体是怎样的?
易阳方:我们吃亏就吃亏在2008年,你看我们2008年以前都是非常辉煌的, 2007年我们规模上1300亿之后,确实出了很多问题。有家公司是2003、2004年管理规模上一千亿之后,他们也曾经很难受,也沉寂了一段时间。我们也处在同样的时期,必须要找突破口。
之后,我们做了一些事情进行调整,具体有:
第一个就是把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提升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在中国的发展框架下,别人做什么你必须研究,否则你战胜不了别人。再者规模大了以后,策略和资产配制对基金业绩就非常重要。
第二个对过去形成的一些自我约束条件,针对现在市场情形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原来我们固定执行稳定性行业不能超过20%,周期性行业不能超过10%,行业基金除外。现在我们把比例放宽了,放到30%。另外就是基金经理权限比值上的调整,由原来的2%调到3%。第三个就是成立基金经理小组,这种机制在摸索中,效果怎么样还需要观察。
第四个就是我们在投资方法上做了一些修正。我们做了一个统计,过去我们的换手率是逐年降低。在十大基金管理公司里面,2004年的业绩换手率都是挺高的,2004、2005年是一个震荡市,换手率挺高的。2004年我做的广发聚富基金的换手率有245%,基金里面做了第五名,2005年也是一个震荡市,换手率也还可以。但是进入2006、2007年是一个牛市,那时候换手率高反而不行,那时候就要靠捂股,恰恰我们换手率低的还成功了。但我们2008年换手率就更低了,2009年也不高。2010年我们在十大基金管理公司中整体业绩排第四,换手率是倒数第三。现在市场的主力渐渐多元化,某种程度上我们要加强交易水平,也就是说参与博弈。
第五个还是坚持必须合理估值的理念,但过去更多的注重于偏价值一点,现在可能偏成长一点。
理财周报:现在对基金经理就是鼓励他们多元化、风格偏成长,去年来看,这种变化是起到了成效?
易阳方:应该说是见了成效,但是这个成效不是立马出来了,这要有一个过程,逐渐体现。像我们说一个例子,其它基金公司在2003和2004年在研究我们的组合,也在求变,这里面包括系统资源整合、文化的改变、团队的支持等,我们2009年也开始尝试新机制。
回复该发言
易阳方:我们每一个月基金经理有配置会议,基金经理对上个月进行总结,然后将下个月的计划提交给投委会讨论。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对投资的方向有定论,但对仓位控制是指导性的,当然个别时候也干预过,要求这个仓位降一些等。
当时在投委会上达成不了一致的意见,分成几个意见,所以相对放开了。当时就是汇金入市的那一天,我们都在讨论,指数涨停了,还能不能买?两派意见是很尖锐的,一个是再等等,一个是要加仓。一派的理由是“美国才开始,雷曼开始倒闭,再等等看”,一派说“指数还在涨停,涨了两天了”。
2008年这种情况下大家分歧那么大,相对比较乐观的和相对比较悲观的都有人支持。,由于达不成一致,结果决定先看一看。所以,造成了后来那种情况不是特意的。当时旗下基金在风格上有一些差异,但仓位的差异还是做不出来,一直是高仓位的。2008年是特殊情况!说实在话,基金经理都是要经过内部考核的,谁不想自己的净值好一点,主观上还是想的。
“管1000亿是个坎,我们也在想办法”
理财周报:你刚才说经过了2008年,你们也在进行一些调整,具体是怎样的?
易阳方:我们吃亏就吃亏在2008年,你看我们2008年以前都是非常辉煌的, 2007年我们规模上1300亿之后,确实出了很多问题。有家公司是2003、2004年管理规模上一千亿之后,他们也曾经很难受,也沉寂了一段时间。我们也处在同样的时期,必须要找突破口。
之后,我们做了一些事情进行调整,具体有:
第一个就是把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提升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在中国的发展框架下,别人做什么你必须研究,否则你战胜不了别人。再者规模大了以后,策略和资产配制对基金业绩就非常重要。
第二个对过去形成的一些自我约束条件,针对现在市场情形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原来我们固定执行稳定性行业不能超过20%,周期性行业不能超过10%,行业基金除外。现在我们把比例放宽了,放到30%。另外就是基金经理权限比值上的调整,由原来的2%调到3%。第三个就是成立基金经理小组,这种机制在摸索中,效果怎么样还需要观察。
第四个就是我们在投资方法上做了一些修正。我们做了一个统计,过去我们的换手率是逐年降低。在十大基金管理公司里面,2004年的业绩换手率都是挺高的,2004、2005年是一个震荡市,换手率挺高的。2004年我做的广发聚富基金的换手率有245%,基金里面做了第五名,2005年也是一个震荡市,换手率也还可以。但是进入2006、2007年是一个牛市,那时候换手率高反而不行,那时候就要靠捂股,恰恰我们换手率低的还成功了。但我们2008年换手率就更低了,2009年也不高。2010年我们在十大基金管理公司中整体业绩排第四,换手率是倒数第三。现在市场的主力渐渐多元化,某种程度上我们要加强交易水平,也就是说参与博弈。
第五个还是坚持必须合理估值的理念,但过去更多的注重于偏价值一点,现在可能偏成长一点。
理财周报:现在对基金经理就是鼓励他们多元化、风格偏成长,去年来看,这种变化是起到了成效?
易阳方:应该说是见了成效,但是这个成效不是立马出来了,这要有一个过程,逐渐体现。像我们说一个例子,其它基金公司在2003和2004年在研究我们的组合,也在求变,这里面包括系统资源整合、文化的改变、团队的支持等,我们2009年也开始尝试新机制。
回复该发言
共有3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