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为了抢滩不能不要的贺岁市场,稿子交到沈浩波这边才10天,就被火急火燎地送去铅印。《创业邦》对沈的采访时间恰好在春节前两周。当被问及这个流程怎么被压缩时,沈浩波脱口而出,“这个没有办法,就得靠加班,就得靠不睡觉,就得靠你必须在这个时间段里把书做完。”
磨铁,被称为中国民营出版界的明星公司,排行老大,旗下出品的《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以及曲黎敏等畅销书,尽管已经被说得老掉牙,但仍然是迄今为止出版界津津乐道的几个大手笔。可以说,随便拎出本畅销书的销量来,动辄上万、几十万,《明朝那些事儿》则已经破千万套。2010年,作为磨铁的创始人,沈浩波的收获是6亿元的码洋、3亿元的销售回款。另外,还有鼎晖注资的1亿人民币。当然还有自己写的几十首诗——这个听起来非常单薄的数字,让他对自己不太满意。
在传统思维里,出书不是谁都能干的事,那是名家、大师、教授们的案头工作;买书也被赋予额外的意义,是人类修身养性的通道和象征。总之,书籍跟穿在脚上的皮鞋和喝在嘴里的啤酒,全然不是一个概念,甚至不该相提并论。但是,如果把图书、皮鞋和啤酒都看作产品,沈浩波就会告诉你,他们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磨铁不是卖书,而是做产品,我们马上要组建一个研发团队,从流程和制度上打磨产品!”说起产品,诗人沈浩波两眼放光。
作品离产品还有多远?
按照沈浩波的产品理念,好的作品不等于是好的产品。因为从作品到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近磨铁出品的另外一本热销书,是李承鹏的《李可乐抗拆记》。双方谈定合作之初,李承鹏已经有6万字的初稿,但要全部推倒重新来写。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考虑一个现实题材的小说,怎样写能既有真实感,又有文学性。沈浩波用辛辣、犀利以及独特的想象力来评价李承鹏的语言风格,“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和这个社会现实相结合,就变成一个笑中带泪的小说,很大地提高了它的文学性。”但是到此为止,只是创作完成了一部作品。
作品到产品的第一步是书名。磨铁第四编辑中心总编辑辛海峰提到了《裸婚》,书名本义是“不矫情、不掩饰,赤裸裸的婚姻真相”。然而,此书上市期间,民间刮起一股“裸”文化的风潮,只有领证一项的结婚形式,以“裸婚”二字风靡网络。尽管映射的意思迥然不同,但是这本书却借着网络潮流歪打正着,引得不少年轻白领之间奔走相告,口口相传。
还是回到李承鹏的新书,之所以叫《李可乐抗拆记》,是有一定讲究的。“李可乐,这个主人公的名字有一种亲和力,感觉这个人和你很贴近,这样可以抵消掉抗拆的那种暴力。不然,会让读者觉得力量太大,产生威胁感。”沈浩波解释道。
这6个字不光是书名,还是这本书的定位,“我卖的就是这6个字,把标题放大,一切都隐含在里面了。”沈浩波说,“你放任何广告语都是在抵消这个标题的力量,都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可以看到,这本书没有腰封,封面除了“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拆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句话,没有其他广告语。
磨铁以往关于曲黎敏的书也秉承着类似集中卖点的路数,辛海峰说,他们曾经尝试曲黎敏的书封面不放她本人的照片,只是几个大字,但是效果平平。“因为现在的读者就懒于思考,她希望你给他手里送的是什么都准备好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