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3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欧路莎股份有限公司新年第一个工作日,董事长林华友携公司中高层领导在大门口鞠躬迎接员工上班。该公司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引入公司,在企业内部推行“先义后利”的文化理念。除了定期给员工鞠躬外,每年年底,公司还为70岁以上的员工父母发放200元孝敬红包。孙金标摄
中国青年报报道 新年伊始,人才市场又开始人潮涌动。不少年轻人在求职时,已经不满足于收入、户口等“硬待遇”,越来越在乎企业文化、职业发展前景、同事关系等“软待遇”。
近日,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对294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软待遇”和“硬待遇”的选择中,30.6%的人表示更看重工资、户口等“硬待遇”,23.4%的人更看重企业文化、休假时间等“软待遇”,44.9%的人表示“两者同等重要”。受访者中,86.7%的人是在职人士。
求职者看重哪些“软待遇”
在北京某公司从事营销策划的邱先生有过5次跳槽经历,他觉得职业发展前景对自己比较重要。“其实工作5年内跳槽,薪资待遇的差别并不大,加薪的机会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找准自己的定位,看到底做什么才能发挥专长。我上一份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几乎是原来的五六倍,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找到了专长。再跳槽到现在这家公司做事就得心应手了。”
求职者比较看重哪些“软待遇”?调查中,83.9%的人首选“带薪休假、过节费等福利”,其次是“职业发展前景”(70.9%),“学习、培训机会”排名第三(58.8%)。接下来依次是:上下级关系(47.0%)、同事关系(46.5%)、企业文化(45.0%)等。
“现在的求职者不再仅仅是找工作,更多是在找职业。”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曦认为,多数求职者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所以更加注重企业的“软待遇”。“软待遇”也能让员工对工作和职业有更好的理解,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自己的职业中持续成长,通过完善自己为公司创造价值。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如今很多企业也开始通过提高“软待遇”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中华英才网连续8年做的职业调查发现,2002年时求职者最看重薪酬福利,而最近两三年职业发展因素上升到首位,大部分求职者具备了长期的眼光。
59.2%的人认为党政机关的“软待遇”更好
“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对赚多赚少的心理感受可能就不明显了,‘软待遇’的作用更加凸显。”欧阳晖说,比如美国企业薪酬一般高于欧洲企业,但不少美国公司的资深人士,在四十多岁时会跳槽到欧洲公司,就是因为欧洲公司的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小,休假时间比较多。
陈曦则认为,薪酬永远都是有用的,人们首先要满足生存需求,才会去考虑“软待遇”问题。对年轻人而言,如果连找到工作都很难,就不会去挑“软待遇”了。
月薪达到多少时,公众更看重“软待遇”?调查显示,38.2%的人首选“3000~5000元”,其次是“2000~3000元”(28.4%),第三是“5000~8000元”(23.6%)。
“不同类型单位的‘软待遇’会有自己的特色,给员工的感受也不同。”欧阳晖说,比如逢年过节,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会发米、面、洗涤用品等实物,这些东西的价格并不高,但是给人的感觉很温馨。外企则对员工职业发展有更规范化、体系化的培养机制。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软待遇”都做得好,判断标准在于求职者的择业价值观。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