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
事
10年捐款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03年起,每月自费给张岳崧故居管理员发生活补助
本报记者 洪宝光 通讯员 李适煌
今天上午,一位衣着简朴的老人来到定安县定城镇见龙大道工商银行,特意给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和部分贫困生捐款。老人今年73岁,是定安县退休老党员曹绍烈。虽然刚出院行动有些不便,但老人觉得很开心,毕竟这个月的“任务”完成了。
“一个人大事做不了,总可以做一些小事。我希望尽我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孩子上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曹绍烈说。
曹老从2001年4月退休后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一开始他以“献爱心”的名义每月给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捐50元。后来被人知道后,老人才以真名捐款,数额逐年增加,这一捐就是10年。
曹老的家庭并不富裕,他本身还患有糖尿病,每月医疗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尽管如此,他依然觉得只要能帮助到孩子读书就很值得。
10年来,曹老共捐款5万多元,资助对象达到19人。通过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资助的学生有4名;通过共青团三亚市委资助的学生有5名;通过定安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指定账户资助的学生有2名;自己从银行汇款和邮局汇款资助的学生5名;资助其他人员3名。
每个月发退休金后,老人都会赶到银行汇款,寄去自己的那份爱心。
曹老不仅通过希望工程资助孩子,还一直致力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为了保护好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张岳崧故居及相关历史文物,他建议指定1名张岳崧后裔专门负责故居文物的管理工作。为此,他每月给故居管理员发生活补助费,从2003年5月到今年2月,他已经发放了8800元生活补助费。
他还积极筹集2000多元资金(其中300元是他个人捐款)为高林村建起了一大一小的路牌,为到高林村张岳崧故居的游客指路。从2006年开始,他还每年向高林村张岳崧教育基金会捐款200元,5年共捐款1000元。
平日里,曹老不喝酒,不抽烟,不玩牌,也很少上街喝茶,他总是精打细算,尽可能地省下更多的钱去资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读书。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曹老行动越来越不便,他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成立“个人教育基金会”,以此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我会为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捐款到生命停止的那天。”采访结束时,曹老说。
(本报定城3月17日电)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