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远与太太。
(文/王澄翔)2011年3月16日,当人们还沉浸在邻邦大地震与核辐射的惶恐中时,却从台北传来一代华语流行音乐大师陈志远不幸离世的消息。也许相较于数千上万人的苦难,陈志远的离开好像沧海一粟,但回顾撑起整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文流行音乐盛景的功勋元老,如今一一和我们告别,心里不免唏嘘。
开创
欧美编曲元素引入国语歌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地区长期受着日本、美国文化的浸染。如果说李双泽制造的“可口可乐事件”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实质上的突破,那么是陈志远等音乐人真正扛起了复兴中文流行音乐的大旗,一往无前地探索着。
1975年,中文流行音乐史上划时代的概念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成为整个中文流行歌曲蜕变的发端,因为它的引导,许多人投身进入“民歌”行列。在这张伟大的专辑中,我们第一次发现了陈志远的名字。他参与了整张唱片的编曲,亦是借由这张唱片成了日后蓬勃汹涌的校园民歌运动的导火索。在经历了一系列金韵民歌的编曲工作后,1980年李建复《龙的传人》腾空出世,让人们热血沸腾的同时,更深深记住了编曲磅礴的气势,这算得上陈志远早年音乐生涯最重要的编配作品。
陈志远早年的音乐硕果,影响了不少如今的音乐从业中坚力量。曾经担任恨情歌乐队鼓手的李盛佑坦言:“我小时候练鼓,大多都是听他的音乐。他的音乐可以算是西洋流行音乐转入国语流行音乐的开端。当时在台湾地区很多音乐元素很零碎,大多是在日本演歌的形态下生存。而陈志远和其他一些音乐大师很大胆地将欧美摇滚乐的编曲元素放进国语流行歌曲中,形成了很大的转型,一直影响到现在,让音乐更有生命力。也许我们现在回头去看当然不觉得难,但在当时是非常让人兴奋的。”
传奇
他的经典就是飞碟的经典
在编曲技术日臻突破和纯熟后,陈志远又在创作的道路上给了我们更大的惊喜。经查考,他第一首公开发表的创作是1983年为当年风头正夯的陈彼得谱写的作品《嫦娥》。第二年,蔡琴那张名垂青史的《此情可待》专辑,陈志远贡献了最重要主打曲《最后一夜》。此曲当年获第21届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的殊荣,陈志远可谓居功至伟。
不过,他的音乐传奇才刚刚开始。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志远连续为当红歌手做嫁衣,黄莺莺《日安,我的爱》、叶欢《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苏芮《跟着感觉走》等一大批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中文经典,均出自陈志远笔下。
如果说李宗盛代表着滚石精神,那么飞碟出品则深深烙上了陈志远的印记。七匹狼、小虎队、伊能静、王杰、姜育恒等众多偶像大行其道,陈志远成为这些人幕后的成功推手。与此同时,陈志远并没有放弃在编曲上的探索,比如他大胆采用当时尚未有人尝试的MIDI技术,完全由电脑合成制作完成,并在这个基础上,去挖掘MIDI编曲特性中的一些特殊运用。使得MIDI设备在他手上,成为了一种新的辅助工具和音色拓展工具。齐秦的那首《独行》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飞碟唱片任职阶段,陈志远个人的作品产量也进入了一个巅峰状态。除了1988年张雨生的《天天想你》、1990年林忆莲的《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之外,1994年欧阳菲菲《感恩的心》、钟镇涛、章小蕙《我的世界只有你最懂》等大热的流行作品均出自其手。从他当时凡“飞碟唱片”歌手专辑必捎上他名字的程度来看,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音乐人能够达到他的工作量,不仅是数量,在质量上同样无法比肩。台湾音乐圈流传过一个段子,陈志远能在赶路的出租车上完成下一首歌的编曲。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