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在酒店举办了音乐会
羊城晚报报道 2001年,陈女士作出了大胆之举———自己在家教8岁、6岁、4岁的三个孩子。既不满国内公办学校,对国际学校也感到失望,她由此走上了一条中国家长看来并不太常见的“在家教育”之路。
而这个选择最终促成她在2007年创办了一所中英文全日制书院,教育更多的认同自己教育理念的家庭送来的孩子。
在这里,我们只是粗线条地素描她近十年的教育故事。正如她自己所说,跟着孩子一路成长的十年,自己也在成长,已经不需要用孩子的成绩来旁证作为母亲的成功。
美式教育 太放松了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陈女士曾旅居美国数年,定居广州后,她并没有选择上公立学校,而是将大儿子 送往一国际学校,接受每年一万美元的昂贵美式教育。
她和先生一致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尊崇权势和金钱,将成功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现有的主流教育体系正反映了这种主流价值观,孩子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知不觉接受这样的观念,这样的人生观是很可怕的,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相对于公立学校来说,国际学校更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可以真实地去生活。另一个重要理由则是现有教材体系中知识的狭窄和局限。“我们真不希望孩子终日围着考试转,为了一条鱼,而放弃了整个海洋,好想鼓励他们在知识和真理的世界中畅游。”
然而,在经历了大儿子接受美式教育几年的过程中,她又有了另一种刺痛感和迫切感。
“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像美式教育所提倡的那样,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教育太松,根本学不了什么东西。”陈女士说道,“学校太放纵孩子‘玩’的欲望了,直到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他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愿。”
陈女士形容当时自己是“无路可走”。同校的一位马来西亚母亲点醒了她———在家教育。“她说,学校做的我们在家也一样能做,学校的教育没什么神秘的。”陈女士回忆道,“是啊,既然路都卡死了,为什么不自己来面对?不如学国外妈妈,自己办家庭学校,自己教孩子。”
综合多种教材优点
2001年夏天,陈女士开始在家教育。此后除了大儿子上了三年的国际学校,二儿子和小女儿上了一年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是她在家完成的。
“我给他们买了一样T恤作‘校服’,在家也要有好的精神面貌,”陈女士说,中国经典结合外国教法是她“在家教育”的一大特点。“语文用人教版的教材,同时补充很多经典阅读、成语故事等。新加坡 的数学教材很好,我也拿来和中国数学教材一起用。英语教材则从网上订购美国针对‘在家教育’的教材。”
据她介绍,美国的在家教育已经很成熟,美国教材的好处之一,就是孩子大大开阔了眼界,就像打开了一扇窗。
就这样,她一人单挑语、数、英、科学、历史、地理几乎所有课程,钢琴、小提琴、绘画的课程,则从外面请老师来教。他们家就像个动物园,昆虫、蚂蚁各种动物都有,仓鼠繁殖了几十笼。在家里上学也一样要考试,她有时自己出题,有时采用现成的试卷。
在她看来,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而非制度和体系,在设定了阶段性的目标后,孩子们可以自由开放地去学习,这也是在家教育最大的闪光点。
“他们也有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他们参加广州国际少年足球联盟、棒球联盟,每周六都去打球。虽然他们在家上学,但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他们也有很多机会去社交。”陈女士说。
一个人教还是不行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