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网友在网上发帖《宁远全县吃空饷的教职工达百人之多》,原帖称:“近年来,宁远县相当一部分教职工在吃空饷。他们或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或在私立学校上课赚钱。他们长期脱离工作岗位,但工资分文未少,他们靠的是关系。教育局和人事局对教职工的管理相当混乱。据了解,全县吃空饷的教职工达百人之多……”经记者调查核实,网上举报内容所言不虚。(2月14日《三湘都市报》)
如今教师发工资,大多通过教育局人事部门打到教师工资卡里,一般不通过学校。哪个教师脱岗,哪个教师需要在工资待遇上做出调整,校长不报,教育局就只能按例向工资卡里注入工资。这样的机制,不仅给校长与谋私的教师勾结作弊提供了空间,也为及时发现、查处吃空饷现象增加了障碍。
从报道中我们还发现,宁远县发生的教师吃空饷事件,并不全是机制的问题,人为原因似乎更多。该县教育局近年来一直在查处教师吃空饷,但是不仅反应异常迟钝,而且处理也轻得让人不可思议。
比如,2009年查处38个吃空饷的教师,最早离岗是2001年离开的,离岗8年后才解除教职,其他教师平均离岗4年左右才解除教职。其中一名教师2004年离职,2007年9月才停发其工资,白领3年多工资之后,又拖了一年多,直到2009年5月才被解除教职。
白领了那么多工资,到头来却只是解除教职了事,没人追回吃进的空饷。不能不说,一些政府官员涉嫌腐败的昏庸麻木,使公共财政成了非常可怜的“冤大头”。
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钱,如何支配是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经公众首肯的。但是上述现象却让人不难看出,当地政府几乎没有一点对纳税人负责的意识,完全没有顾及公理、法理、系统化解决的应有态度和方法。
想想吧,一个县就有上百教师私自离岗,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岗位严重超编,在编教师无课可上,闲人太多;二是在编教师达不到上岗要求的比较多,导致累的累死,闲的闲死,闲者生事。无论哪种情况,都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大刀阔斧的改革空间,而不应该是事后追着擅自离岗者解除教职。退一步说,就算解除教职也要处理得快捷利落。如此拖泥带水,实在让人怀疑其诚意几何。
事业单位的改革,始终受困于人员分流之难中。而人员分流为什么难,归根到底还是编制的享受者“既得利益不能受损”的强硬理念。这几乎成了改革、整顿坚不可摧的障碍。编制,为什么不能与市场接接轨?编制带来的利益,为什么那样理直气壮地非保不可?这正是吃空饷等丑恶现象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吃空饷现象就不可能消失。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