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缺席第十二届高交会算起,宋有洲淡出公众视野已四个月有余。在此期间,这位“立体快巴”发明人将公司从深圳搬到了北京,落脚东四环中路一隅。
所谓“立体快巴”,是对现有路面立体空间的再利用,造型上类似一个“劈开的双腿”,横跨两个车道,上方载客,腿间中空,高度不超过2米的车辆均可从其间无障碍穿过,所占路面空间不过是两条车道分隔线的轨道宽度,亦给公交车的夜间停泊提供了天然停车场。
“出走”深圳,宋承认“赌了把气”。2010年8月17日,《纽约时报》一则题为《中国“跨越式”客车》(Straddling bus offered as a traffic fix in China)的报道,引致“立体快巴”在国内风靡一时:路面资源再利用、零排放、每公里造价仅为地铁十分之一、本土原创……这些设计中的关键词,恰合时宜地叩击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显性也最根本的患疾。另一方面,治堵的创意诞生于深圳这个创新型城市,有其必然的逻辑。但是,喧嚣散场,“深圳没人理我。”
移师北上后,美国通用汽车、西门子等企业的突然造访,倒是令他颇感意外。这是一个纯粹“土鳖”出身的发明家,《纽约时报》之于全球政商研各界的影响力,他并不知晓。在此前后,“立体快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度全球50大“最佳发明”榜单,被评价为“全世界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及所有公共交通领域的一次革命。”其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拟应用快巴意向书相继获得确认。
距离巴西玛瑙斯市“立体快巴”试验线的交付时限也日悉临近:这是一条全长69公里的BRT变更立体快巴试验线,属国际首例,总价46亿元人民币,2012年底竣工。一经问世,“立体快巴”的产业化或将进入爆发式的成长通道。
当然,这是后话。时下,立体快巴的设计转化还在全世界一片惊叹与质疑声中悄然推进。客观而言,满城尽堵的求解之道,都要经历反复的可行性论证和设计测试。在投入民用之前,更要将其放入城市交通的整体规划中做通盘考虑。“立体快巴”也不例外。
宋有洲算了一笔账:“立体快巴”每公里综合造价约1000万美元,时速40-60公里,单程运送1200-1400人,具有地铁同等的功效,投入只是地铁的十分之一,施工周期的六分之一。以中国2015年前计划建设完成4000公里地铁计算,采用“立体快巴”可节省20000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可直接减少现有干道25%的交通拥堵。
“轨道交通并不能取代公共交通,我要把路还给交通。”宋说。
立体快巴的设计转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诚如所有科研设计诞生之初,所遭遇过的民意争论、甚至哗然大波。更令宋有洲匪夷所思的,是国内外媒体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外面是一片“建设性的批评”,结构强度、转弯半径、十字路口、安全性能、运营模式等均被提及;国内舆论,则是“否定性的质疑”:不安全、不畅通、无法实施。
除了对设计上的质疑、观望,更牵扯出一连串的“中国式”问题。北京、石家庄、杭州、芜湖、吉林等城市的相关负责人相继找过宋有洲,真正意识到价值并投入真金白银的投资方却寥寥无几。政府立项屡屡碰壁,一度沸沸扬扬的门头沟试验项目,也在进展途中被官方“泼了盆冷水”。
“在样车造出之前,谁也不敢牵头,怕担责任。”奔走了十几个城市,宋有洲有所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