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2011年3月25日报道 在15日结束的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上,代表们审议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5万余字的规划纲要中,共6处提及“汽车”,涉及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型汽车等。中国汽车报社产业经济研究院在研究《规划纲要》精神后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将面对12大挑战。挑战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前景。以下为研究报告全文。
挑战一:规模集中
没有规模集中就没有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的年产销量也仅有350万辆,与世界主要跨国公司相比,仍属“中小企业”。“十二五”期间,如何有效实现规模相对集中,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自汽车工业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大规模,从早期的福特、通用,到后来的大众、丰田,无不以持续扩大规模为重大目标;就连长期坚持生产高档车的奔驰、宝马,也始终不遗余力地扩大规模。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也的确证明:不管公司采用什么竞争战略,不管公司产品定位如何,凡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其品牌影响力就较大,长期抗风险能力就较强,在价值链各环节获取和利用资源的优势就多。
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里,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竞争形势不仅不会好转,压力反而会大大增强。这种压力一方面来源于外国竞争对手更大力度的挤压,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在成本等传统优势的弱化。因此,在新的竞争压力面前,我们更需要借助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充分获取规模效益优势,以提升生存空间。
挑战二:品牌建设
没有国内著名品牌,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溢价能力;没有世界著名品牌,将失去在全球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一个没有世界著名品牌的产业,就不能称之为强大的产业。这些,都是国内汽车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判断。
然而,我国汽车企业和产业的一个痛处,恰恰就在于品牌建设不到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的独特性,决定了汽车品牌整体优势偏弱。其主要表现,一是普遍缺乏长期的市场积累,还有不少品牌是近几年才刚刚建立的,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较小;二是缺乏与企业品牌战略愿景相适应的产品能力。
如何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树立品牌、建设国际知名品牌,是任何一家中国汽车企业必须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挑战三:核心技术
作为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支柱,掌握核心技术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挑战在于如何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专利封锁,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提升明显,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在产品技术水平,特别是与发动机、变速器、以及新能源汽车“三电”相关等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仍然明显。如果今后5年不能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后劲和潜力将受到严重制约,更会影响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性战略产业的发展。
宏观层面上,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政府加大对汽车企业研发的鼓励力度,建立合理财税制度促进企业加大投入。微观层面上,企业需要有长远眼光,既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盲目投入,要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流程保证研发工作的顺利推进。
挑战四:产品及服务质量
如何看待产品及服务质量,是一种经营理念,是一国汽车产业界“软实力”的外在表现。而这恰恰是年轻的中国汽车工业的短板,如果它不能在“十二五”期间被补齐,会拖发展的后腿。
回复该发言
汽车产业"十二五"要面对十二大挑战
2 回复:汽车产业"十二五"要面对十二大挑战
xixi16012011-03-27 03:24:52 发表
世界汽车业的竞争是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竞争,这已被无数商战证实。近10年来,国内市场的高速增长和消费者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它的重要性。不过随着消费者的逐渐成熟,对它的重视程度必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几年从根本上进行改变。
产品质量反映的是企业在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服务质量则与企业在网络开发、经销商管理、配件供应等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只有企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从根本上决定产品及服务质量高低的,是企业一把手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在产销量超高速增长的阶段,如何把握好它与快速上量之间的平衡是关键,丰田去年的教训值得所有人重视。
挑战五:人力资源系统建设
“十二五”是国内汽车企业人力资源全面、系统提升的关键时期。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重点,是改变现有简单利用低廉人力成本的人力资源观,树立新的以提升人力资源系统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目标。
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低人力成本,是我国经济30多年来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这个优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然而,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不可能再依靠“人口红利”,必须要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精耕细作”。
目前,我国许多汽车企业反映出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人力资源质量问题。例如,汽车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是企业家决策能力问题,也不仅仅是设计人员的能力水平问题,还与从零部件系统供应到各大工艺环节的普通工人的执行力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从企业决策者到各个环节执行者能力素质的全面、系统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力资源金字塔的塔尖,更要加大力度关注塔身和塔基。
挑战六:营销革命
今后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必将放缓,国内市场消费特征也会变化,营销革命在所难免。其本质是如何较同行更重视消费者的感受,更好地揣摩其心理,赢得其认可。
“十二五”期间,市场对汽车企业营销水平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首先,市场增速的放缓会使现有营销策略的缺点逐渐暴露,价格战等传统营销手段将很难再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产品同质化趋势要求企业在营销手段上有所突破,更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将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三,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决定了营销方式不能一成不变,怎样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将成为摆在每个汽车企业面前的课题。
未来的竞争比的是产品、服务,也是营销手段。这要求汽车企业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将品牌文化融入产品特性中,从而将产品特性更快、更准确地传达给目标客户群。
挑战七:供应链革命
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帮助民族汽车零部件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并促进“整零关系”和谐发展,共同形成高效供应链,是中国汽车工业今后5年必须面对的挑战。
目前,各汽车强国和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扩大为供应链的竞争。与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企业和产业的供应链尚不成熟,国际竞争力非常弱,急需改进和升级。
就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首先是要抓住各跨国汽车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实施产业转移的契机,进行技术升级;再在与外国同行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为可能的技术创新积累资金,摸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机制。但现阶段国内整车厂商过多地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供应商,使其无法积累实施技术改造与升级的资金,无暇制订长远发展规划,更不愿与厂商精诚合作力。
回复该发言
产品质量反映的是企业在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服务质量则与企业在网络开发、经销商管理、配件供应等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只有企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从根本上决定产品及服务质量高低的,是企业一把手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在产销量超高速增长的阶段,如何把握好它与快速上量之间的平衡是关键,丰田去年的教训值得所有人重视。
挑战五:人力资源系统建设
“十二五”是国内汽车企业人力资源全面、系统提升的关键时期。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重点,是改变现有简单利用低廉人力成本的人力资源观,树立新的以提升人力资源系统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目标。
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低人力成本,是我国经济30多年来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这个优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然而,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不可能再依靠“人口红利”,必须要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精耕细作”。
目前,我国许多汽车企业反映出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人力资源质量问题。例如,汽车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是企业家决策能力问题,也不仅仅是设计人员的能力水平问题,还与从零部件系统供应到各大工艺环节的普通工人的执行力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从企业决策者到各个环节执行者能力素质的全面、系统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力资源金字塔的塔尖,更要加大力度关注塔身和塔基。
挑战六:营销革命
今后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必将放缓,国内市场消费特征也会变化,营销革命在所难免。其本质是如何较同行更重视消费者的感受,更好地揣摩其心理,赢得其认可。
“十二五”期间,市场对汽车企业营销水平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首先,市场增速的放缓会使现有营销策略的缺点逐渐暴露,价格战等传统营销手段将很难再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产品同质化趋势要求企业在营销手段上有所突破,更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将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第三,消费层次的多样化决定了营销方式不能一成不变,怎样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将成为摆在每个汽车企业面前的课题。
未来的竞争比的是产品、服务,也是营销手段。这要求汽车企业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将品牌文化融入产品特性中,从而将产品特性更快、更准确地传达给目标客户群。
挑战七:供应链革命
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帮助民族汽车零部件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并促进“整零关系”和谐发展,共同形成高效供应链,是中国汽车工业今后5年必须面对的挑战。
目前,各汽车强国和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扩大为供应链的竞争。与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企业和产业的供应链尚不成熟,国际竞争力非常弱,急需改进和升级。
就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首先是要抓住各跨国汽车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实施产业转移的契机,进行技术升级;再在与外国同行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为可能的技术创新积累资金,摸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机制。但现阶段国内整车厂商过多地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供应商,使其无法积累实施技术改造与升级的资金,无暇制订长远发展规划,更不愿与厂商精诚合作力。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汽车产业"十二五"要面对十二大挑战
xixi16012011-03-27 03:24:52 发表
未来5年中,我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以互利共赢的理念摸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供应链升级、发展模式,使整车厂商和零部件企业成为有机整体,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挑战八:国际化发展
“走出去”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汽车强国的使命。中国汽车企业现阶段的国际化进程并不顺利,战略不清是最主要的桎梏。
对汽车企业而言,国际化发展是挑战,更意味着发展机遇。一方面,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汽车市场之间的矛盾,会在“十二五”期间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国际化发展可以成为企业积累经验,锻炼队伍,提升研发能力和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这些都要求企业走出去,发挥自身优势,更多地开拓海外市场。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究其根本,还在于国内市场的日子并不难过,因此开拓海外市场并非迫切之举,这导致许多企业并没有将国际化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加以考虑。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无论是产品出口、技术合作还是海外收购、海外建厂,都需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规划进行,不能一蹴而就。只有这样,国际化发展才真正能给企业带来益处。
挑战九:结构调整与发展转型
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就是要转变现有的主要依靠投入推动增长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高效管理要效益,向合理规划要效益。
回顾过去10年的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能力的提升并非推动产销量高涨的主因。相反,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仍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如不及时调整将影响发展后劲。
近两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带动国际汽车工业进入调整期,这给了我们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机遇,但我们现有发展理念和模式,不足以让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客观地说,我国汽车工业的主流发展模式仍然是依靠“人口红利”,以及土地、生产要素等投入推动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时期是合理的,但无法支撑产业在新形势下的良性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摒弃过去的发展理念和模式,通过加大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实施更精益的管理,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涉及到价值链环节的每一家企业,要求高、任务重,但我们责无旁贷。
回复该发言
挑战八:国际化发展
“走出去”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汽车强国的使命。中国汽车企业现阶段的国际化进程并不顺利,战略不清是最主要的桎梏。
对汽车企业而言,国际化发展是挑战,更意味着发展机遇。一方面,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汽车市场之间的矛盾,会在“十二五”期间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国际化发展可以成为企业积累经验,锻炼队伍,提升研发能力和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这些都要求企业走出去,发挥自身优势,更多地开拓海外市场。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存在许多问题。究其根本,还在于国内市场的日子并不难过,因此开拓海外市场并非迫切之举,这导致许多企业并没有将国际化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加以考虑。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无论是产品出口、技术合作还是海外收购、海外建厂,都需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规划进行,不能一蹴而就。只有这样,国际化发展才真正能给企业带来益处。
挑战九:结构调整与发展转型
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就是要转变现有的主要依靠投入推动增长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高效管理要效益,向合理规划要效益。
回顾过去10年的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能力的提升并非推动产销量高涨的主因。相反,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仍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如不及时调整将影响发展后劲。
近两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带动国际汽车工业进入调整期,这给了我们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机遇,但我们现有发展理念和模式,不足以让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客观地说,我国汽车工业的主流发展模式仍然是依靠“人口红利”,以及土地、生产要素等投入推动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时期是合理的,但无法支撑产业在新形势下的良性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摒弃过去的发展理念和模式,通过加大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实施更精益的管理,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涉及到价值链环节的每一家企业,要求高、任务重,但我们责无旁贷。
回复该发言
共有3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