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
“车市喧嚣,我们还在思考!”3月24日,2011年网易汽车召开【AUTO众议院】第四届精英博主沙龙。来自经销商、汽车行业协会、媒体和咨询机构的9位网易博主就“限购政策下汽车消费特征专场”这一命题建言献策,分别从“为消费者提供购车的合理咨询建议”、“为经销商在限购环境下寻找出路”、“为科学的决策提供来自民间的意见”等方面发表精彩观点。
参加网易汽车【AUTO众议院】第四届精英博主沙龙的嘉宾还有:
一汽大众捷亚泰大兴店总经理谷亚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递红;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王存;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座驾主编王洪浩;每日经济新闻汽车周刊主编丛刚(微博)(微博);慧聪邓白氏研究总裁赵龙;慧聪邓白氏研究副总裁包启挺;慧聪邓白氏研究市场部经理王丹。
以下是网易汽车主编张齐先生发言实录:
今年北京地区的价格战绝对不可避免,一定会有一些店倒下去,说白了,去年12月一周大家储存了很多脂肪,能够抵御严寒,但那些新店想往售后上转,短期内都不靠谱的,很多北京的消费者都不愿意去4S店,他已经有自己熟悉的汽配店了,哪怕服务再好,这个体制也在这儿,不可能回去,今年肯定有价格战,估计到5、6月份,很多中断品牌的价格战会非常惨烈。
尤其现在非常不可理解的是某些车型,包括一些豪华车品牌,还在加价,从消费者的心态来讲就是缴枪不杀,时间肯定是在消费者这边,尤其北京有大量换购消费者,车再存一点时间,尤其是二手车,我肯定要等你的价格打到底再选择购入。所以今年决定换购的很多人都会因为新车价格坚挺以及二手车置换不畅的问题而推迟换购。
第三,有一个点特别有意思,崔老师刚才提到的,北京车主的换车周期会不会受到限购措施的影响,现在利好和利空的因素都有,因为现在增购比例肯定会大幅下降,遇到生孩子或结婚,没有号的话,消费者可能只能选择换购,这是利好的因素;利空因素是整个消费结构上移了,本来消费者预期买12万的车,但现在限购了他要买20万的车,势必造成置换周期增加,我感觉后者的因素更大一些,相对来说是利空因素,有可能导致北京整个车市置换周期增加,而且即使在置换时,会大量的被二手车释放,也许它在一年以后就会占据非常重的比例,消费者忽然发现我花买紧凑型车型的价格其实可以买三四年的B级车。
第四,跟限购政策关系不大,纯粹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谈一下对我国很多政策制定的看法。比如购置税减半,我知道崔老师这边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如果我是一个充分理智的、对行业非常了解的消费者,我会反对国家出台任何的激励措施,谁都知道,09年时买宝来或凯越1.6,实际是比08年花的钱要多,最后国家这50亿的补贴实际是补贴给了别人,没落到消费者手里。
刚才谷总提到今年大浪淘沙,这肯定是好事儿,会有一批经销商死掉,提高服务水平。但最根结的问题,我觉得从媒体角度有义务还是应该反思一下这种4S店销售模式,4S店销售模式从进入中国到现在经历了两轮质疑,第一轮是03、04年时,像苏老师,还有汽车超市大卖场引起的质疑,那轮过去了;第二轮是08年,当时有些大的经销商集团引起了质疑。随着车市的高速发展,这轮质疑又被压下去了,我个人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存在的价值一定是要降低交易成本,但北京这轮限购措施就充分暴露了4S销售模式、服务垄断模式,实际上它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它建立的基础必须保持汽车行业的高利润和高交易成本。
回复该发言
张齐:政府应该考虑怎样降低老百姓用车负担
2 回复:张齐:政府应该考虑怎样降低老百姓用车负担
DRYADDRYAD2011-03-27 03:33:39 发表
陈老师说他去欧美考察了非常多次,相信陈老师肯定会有这种感觉,实际上现在国外很多消费者,媒体都不知道4S店,在国外没有这个名字,这完全是中国独有的名称,而且中国汽车厂家建立了一个最强大的垄断体系,不但垄断了销售,还垄断了服务、垄断了配件,进行了一个封闭体系,造成了中国最高的汽车分销成本、服务成本,但它有一个前提,厂家、经销商、消费者三方,唯一能够成就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高利润,我觉得现在汽车行业利润太高了,为什么说我反对补贴措施?因为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是生产厂家还是经销商,相信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是超过纳税人的平均收入水平的,但最后却反而让富士康的工人把自己的个人所得税拿出来补贴给比他们收入高几倍的人群,购车人群,还有汽车从业人员,整体来说这是不合理的。
可能说得比较多,还有我个人一些纯粹代表消费者的看法,但我认为现在政府不要再去想怎么样加重大家的负担,,大家买一辆车有多少是要交税费的,还不算高速费的钱,最后调查出一个很惊人的结论,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升油7块钱,里面有将近3块钱是税,实际上我们消费者每买一辆10万块钱的车,锁定了这辆车按10年来算,他交的税实际比他买车的钱要多,纯税,还不算洗车、高速公路等费用,光是一些刚性税费,已经比他的车价多了。
第二我们更不要忘记,一个消费者买车的钱已经纳入了个人所得税,中国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医保的制度,一个人月薪一万,拿八千多,但公司要给你交一万四千快,实际上你拿到手的钱已经打了50-60%的折扣。我觉得总体来说中国车主税负成本太高了,从媒体来讲,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唿吁政府优化大家的用车环境,降低大家的用车负担,汽车这个东西,你可以说它是消费品,我认为它就是天赋人权,当时我就觉得一汽大众的一支广告拍的非常好,“捷达,理性的选择”。一个人从孩子到长成人,最早有了一辆汽车,捷达,然后带着他的孩子、带着他的夫人、带着他的父母。
汽车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寄托,勤劳改变生活的寄托。现在政府应该真正去考虑怎样降低大家的用车负担,而不是反而增加,包括在政策制定上,我觉得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就是我能够想到的最糟糕的,最鼓励垄断、维持行业暴利的办法,这东西本身就是反市场经济的。
回复该发言
可能说得比较多,还有我个人一些纯粹代表消费者的看法,但我认为现在政府不要再去想怎么样加重大家的负担,,大家买一辆车有多少是要交税费的,还不算高速费的钱,最后调查出一个很惊人的结论,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升油7块钱,里面有将近3块钱是税,实际上我们消费者每买一辆10万块钱的车,锁定了这辆车按10年来算,他交的税实际比他买车的钱要多,纯税,还不算洗车、高速公路等费用,光是一些刚性税费,已经比他的车价多了。
第二我们更不要忘记,一个消费者买车的钱已经纳入了个人所得税,中国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医保的制度,一个人月薪一万,拿八千多,但公司要给你交一万四千快,实际上你拿到手的钱已经打了50-60%的折扣。我觉得总体来说中国车主税负成本太高了,从媒体来讲,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唿吁政府优化大家的用车环境,降低大家的用车负担,汽车这个东西,你可以说它是消费品,我认为它就是天赋人权,当时我就觉得一汽大众的一支广告拍的非常好,“捷达,理性的选择”。一个人从孩子到长成人,最早有了一辆汽车,捷达,然后带着他的孩子、带着他的夫人、带着他的父母。
汽车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寄托,勤劳改变生活的寄托。现在政府应该真正去考虑怎样降低大家的用车负担,而不是反而增加,包括在政策制定上,我觉得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就是我能够想到的最糟糕的,最鼓励垄断、维持行业暴利的办法,这东西本身就是反市场经济的。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