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女作家蒋方舟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讯 蒋方舟迈进文学王国的第一步,源于妈妈尚爱兰的“诱骗”——“法律规定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必须写一部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捉起来。”48岁的尚爱兰是湖北襄樊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1999年获得过“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金奖,5年后封笔。
7岁的蒋方舟开始写作。第一篇文章,写了7个小时,400多字,这以后,她坚持每天写大约500字。9岁,第一本书《打开天窗》结集出版。从小学三年级以后,这位湖北襄樊的小学生就没有休过一个寒暑假。
5岁时,蒋方舟一下午读完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不久,她读完了张爱玲。9岁时,她看《百年孤独》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13岁时,她看完了《金刚经》与《二十四史》大部分,并浏览诸子百家。再之后,她突然开始补看儿童书和动画片。
2001年,12岁的蒋方舟以《正在发育》为名在报纸上开设专栏。此后两年,除了完成6科作业,蒋方舟每月要交20篇专栏。她通常是晚上8点睡觉,次日凌晨4点爬起来,一直写到早晨7点再去上学。当时,她的每篇专栏800字,稿费200元。结集出版的《正在发育》让蒋方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
高一、高二时,蒋方舟出版了小说《骑彩虹者》与《第一女生》。
蒋方舟总结自己走过的路,就是“邪童正史”——内心是魔教,走的却是最常规的一条路。
2008年,这个“小城姑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暴眼,因为清华给了参与自主招生的蒋方舟降60分录取,使她以高出清华湖北投档线7分的微弱优势过关。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念大三的蒋方舟,正全力投入到其第10本书《审判童年》的写作中。已发表的同名散文获得了“人民文学奖”与“朱自清散文奖”。同时,她还担任《新周刊》主笔及三四家媒体专栏的写作。蒋方舟常常以独行侠的姿态穿行于校园,边走路边听MP3。她习惯了独来独往,爱穿超短裙,只有“白和瘦”,才是她根深蒂固的“朴素美学观”。
失望是大学生活的主基调
笔者:进入清华,跟你当初设想的高校生活有区别吗?
蒋方舟(以下简称“蒋”):失望肯定是一个主基调。但现在我已经从大一的那种看不到希望的情绪中慢慢恢复了。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
笔者:你现在遇到的最大矛盾是什么?
蒋:时间上的矛盾。我想了解很多事情,看很多书,构建一个体系。但目前只是一个拼凑期,很多东西、好多理论我还没有消化,就被迫发言。现在我的野心分解到我要做的各个事情上,变得具体、琐碎了。比如,写东西就想着,怎么样让它变得很棒。
笔者:你不希望自己成为意见领袖,站在领导公众意见的山头上一唿百应吗?
蒋:我害怕。我以为自己会很欣赏,而且我一直往这个方向培养自己,但现在还是有点畏高。比如,当我谈论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指出我经济学或哪个常识用错的话,我真的就特别诚惶诚恐,吓得多少天不敢再说话。
但我知道,如果是韩寒,他就无所谓。关键我觉得自己的音量也好,整个理论也好,都不够。
梦想再可笑也胜过没有
笔者:对梦想和奋斗,你如何看待?
蒋:“有没有梦想”是我鉴定同族最基本的条件,梦想再可笑也胜过没有。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