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月11 日,日本东部海底发生里氏9.0 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3 号机组和第二核电站的全部4 个机组均成功实现“停堆”;第一核电站另外的4、5、6 号机组处于定期检修状态。在“停堆”后,核燃料棒仍然放出大量自衰变热量,需要继续进行冷却,直至实现“冷温停止”的稳定状态,所以在“停堆”后核电站的应急柴油发电机启动以维持冷却水循环。
然而一个小时后巨大海啸带来的洪水淹没了柴油发电机,导致水泵缺乏电力供应,第一核电站的4 台机组先后丧失冷却功能,出现氢气爆炸并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
日本独立核危害调查机构(CNIC:Citizens’Nuclear Information Center )唯一的外籍专家澳大利亚人菲利普· 怀特(Philip White)在日本调查核安全问题长达16 年之久。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他认为,“福岛核事故有可能成为历史上仅次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第二大核事故。不久之后,福岛核电站的事态也许会变得更糟糕,甚至比切尔诺贝利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
对于目前还难以控制的核危机,日本首相菅直人也深表担忧,并做了最坏的打算。他在官邸会见内阁特别顾问笹森清时,甚至表示“必须要设想如果东日本全毁的状况”。
欧洲能源专员冈瑟· 厄廷格将此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形容为“现代启示录”。他表示,日本政府“几乎失去了对福岛核电站的控制”。
至此,几代日本领导人奉行的“核能立国”神话正逐渐在民众和政府官员心中破灭。
“阿童木”的威胁
“铁臂阿童木”一度风靡日本,1980 年代也曾经是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动画形象。“阿童木”英文即“Atom”,意思是原子,“原子男孩”的受欢迎程度,从侧面反映了日本对原子能的渴望,而阿童木从上世纪60 至80 年代活跃在荧幕上,也正好印证了日本核电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超级“阿童木”在造福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巨大安全隐患。 作为少数几个受邀参观日本岛根核电站内部情况的中国人,日本问题专家陈言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回忆说,“福岛危机”并不是日本第一起严重的核事故。上世纪90 年代发生的茨城县东海村的核电站事故是他在日本15 年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
1999 年9 月30 日上午10 时35 分左右,位于日本茨城县那珂郡东海村的核燃料加工厂,3 名工人正在进行铀的一个纯化步骤。一名工人为了缩短工作时间而违规操作,把一个不锈钢桶中富含铀235 的硝酸盐溶液通过一个漏斗倒进沉淀槽中,另一名工人站在沉淀槽旁手扶漏斗,第三名工作人员在距沉淀槽约几米的办公桌旁工作。根据推算,铀的临界量为2.4 千克,而这名工人却将16 千克的铀硝酸盐溶液全部倒进沉淀槽中,于是即引发了链式核裂变反应,在瞬间三名工作人员都看见了“蓝色的闪光”,γ 辐射监测报警器立即鸣响,临界事故已发生。三名工作人员当时距离辐射源分别是65 厘米、1 米和2.6 米,全部受到了因核裂变产生的辐射。
核突发事件发生后,工厂周围环境中的辐射剂量水平上升到平常数值的7-10 倍。据统计在这次事故中,受到不同程度照射的人员有213 人。三名核突发事件当事人虽经医院应急抢救,但其中一人在核突发事件后第82天死亡,一人在核突发事件后第210 天死亡,另一人因自身恢复较好,在核突发事件后第三个月后出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