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份物价数据点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陆志明
一、CPI同比持平、PPI同比快速上涨
CPI同比增速持平。2月份CPI同比上涨4.9%,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1.2%。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拉动CPI约3.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拉动CPI约1.5个百分点。2月CPI同比持平的主要原因:春节期间食品价格保持了较高的涨幅,而非食品价格涨幅略有回落。
PPI同比增速快速上涨。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2%,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2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4%。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上行与国内采购价格高位运行助推PPI上升。截至2011年2月28日,CRB指数已超越之前高点,飙升至567.21点。同时虽然2月份的PMI连续下降至52.2,但同期购进价格细项指数仍然比上月上升0.8至70.1。这表明我国生产成本短期内仍将面临上涨的压力。
二、中东局势不稳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
近期,中东局势不稳导致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加大了国内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担心。因此,有必要对未来中东局势演变等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及其可能对我国物价产生的影响做些深入分析。
首先,如果仅就利比亚一个产油国而言,对国际原油市场和中国进口的冲击较小。目前政局动荡较为严重的利比亚原油主要出口欧洲,对中国的出口仅占其产量的10%左右。

资料来源:IEA,交行金研中心
按照IEA公布的数据,2011年1月份利比亚的原油产量在158万桶/天左右,仅占世界产量的2%左右,OPEC产量的5.3%左右。201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需求为530万桶/天。照此推算,即便是利比亚原油停产50%,给中国进口造成的直接压力也仅7.9万桶/天,大致仅占中国进口需求比例的1.49%。

其次,如果危机进一步扩散至其他阿拉伯主要产油国,那么将可能大幅推高国际油价,中国甚至全球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会大大提高。
目前爆发危机的巴林、利比亚等国人均GDP均在1万美元以上。但较高的失业率、通胀率和贫困率表明:通胀压力较高、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就业困难增加导致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生活艰难是局势动荡的主要原因。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未来很可能发生政治动荡的主要产油国可能有伊拉克、伊朗、约旦,甚至可能包括人均收入较高的沙特与阿联酋。这些国家在OPEC中占据较大的产量份额。如沙特阿拉伯2011年1月的产量达到833万桶/天,达到OPEC总产量的27.9%。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