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组织的活动有个通病就是演讲比重过大。或许因为要讲演的内容太多,几乎每位嘉宾都超时,这样一来,原来预留的观众提问环节就被一再缩小。
事实上,很多营销会议都放在休息日,投资者是带着疑问参加会议的,需要专家解答问题。但往往举手的人很多没有机会提问,只能失望而归。
本报记者 江沂
会务营销已经成为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时“常规动作”,特别是2010年以来,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会务营销可以直达目标群体,银行则将这种理财交流会视为服务高端客户的一种手段。由此看来,会务营销做得好,可以实现基金公司与渠道的双赢。有些基金公司一年召开的以“论坛”为名的会议甚至超过百场,覆盖区域也从“北上广”、省会城市直到二、三线城市。论坛规模较大的,观众人数超过千人。
不过,密集的基金公司营销会议,由于组织水平的不同,听众的反映、营销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各种名义的“论坛”、“宣讲会”背后,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
首先,组织者片面追求演讲者的高规格,忽略了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关注热点。事实上,除了基金公司与渠道双赢,体现会议营销效果的,主要是参会听众对会议是否欢迎,归根到底在于基金公司请来的讲师能否对听众的投资有所裨益。
从中国证券报记者参加过的一些基金公司论坛看,所请的专家有些规格很高,或是券商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或是国家智囊团体的首席分析师。他们高屋建瓴,往往着眼于宏观论述,洋洋洒洒几千言,PPT有几十页,但台下的听众却反映“听不懂”。
当然,听众的文化水平、投资经历限制了演讲的效果,但确实有些经济学家面对投资者时,并没有考虑投资者的需求和水平。他们讲述的很多观点,或许更适合向国家领导人制定政策做建言,而不是着眼于为投资者分析形势、指点迷津。他们的PPT数据、图标繁复,却没有简明扼要的结论。这不能不归咎于组织者的工作欠周到,或者是欠主动,忘了提醒这些工作繁忙的嘉宾发言要有针对性。否则,即便有大牌的演讲者出现,效果也差强人意。
其次,基金公司“一言堂”,缺乏与投资者有效的互动。基金公司组织的活动有个通病就是演讲比重过大。或许因为要讲演的内容太多,几乎每位嘉宾都超时,这样一来,原来预留的观众提问环节就被一再缩小。
事实上,很多营销会议都放在休息日,投资者是带着疑问参加会议的,需要专家解答问题。但往往举手的人很多没有机会提问,只能失望而归。会务组织者当然希望场面可控,不要出现刁难人的问题,因此对于提问环节十分小心。但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宣讲会就是“一言堂”,会务营销效果能够好到哪里?对牺牲休息日远道而来的投资者又如何交代?
再者,营销意味过浓,但销售技巧欠佳。记者曾出席过一个基金公司举办的论坛。两个小时的会议,基金公司市场总监、银行支行行长的欢迎词就占了35分钟。恰逢该公司有新基金发行,因而再有20分钟介绍新基金。投资者能够真正与专家互动的时间仅有宝贵的一个小时。从营销技巧来看,这家公司做得过于直接,全方位地夸奖公司、基金经理、基金的投资领域,但并没有给投资者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考空间。
基金公司组织的活动有个通病就是演讲比重过大。
事实上,很多营销会议都放在休息日,投资者是带着疑问参加会议的,需要专家解答问题。
本报记者 江沂 会务营销已经成为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时“常规动作”,特别是2010年以来,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会务营销可以直达目标群体,银行则将这种理财交流会视为服务高端客户的一种手段。
不过,密集的基金公司营销会议,由于组织水平的不同,听众的反映、营销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回复该发言
基金公司会务营销亟待改进
2 回复:基金公司会务营销亟待改进
月缺心2011-03-27 19:04:50 发表
首先,组织者片面追求演讲者的高规格,忽略了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关注热点。
从中国证券报记者参加过的一些基金公司论坛看,所请的专家有些规格很高,或是券商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或是国家智囊团体的首席分析师。
当然,听众的文化水平、投资经历限制了演讲的效果,但确实有些经济学家面对投资者时,并没有考虑投资者的需求和水平。
其次,基金公司“一言堂”,缺乏与投资者有效的互动。
事实上,很多营销会议都放在休息日,投资者是带着疑问参加会议的,需要专家解答问题。
再者,营销意味过浓,但销售技巧欠佳。
给笔者印象最好的是一次新基金发行推介会,基金经理对投资者详细分析了未来市场可能的风险,基金净值可能下行的空间,以及一些拟建仓股票的上行可能性。
回复该发言
从中国证券报记者参加过的一些基金公司论坛看,所请的专家有些规格很高,或是券商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或是国家智囊团体的首席分析师。
当然,听众的文化水平、投资经历限制了演讲的效果,但确实有些经济学家面对投资者时,并没有考虑投资者的需求和水平。
其次,基金公司“一言堂”,缺乏与投资者有效的互动。
事实上,很多营销会议都放在休息日,投资者是带着疑问参加会议的,需要专家解答问题。
再者,营销意味过浓,但销售技巧欠佳。
给笔者印象最好的是一次新基金发行推介会,基金经理对投资者详细分析了未来市场可能的风险,基金净值可能下行的空间,以及一些拟建仓股票的上行可能性。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