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11类34项服务收费。
许多人发现,这34个项目中,逾半项目原本在银行就已经“免单”,比如开户销户费、修改密码手续费等,而对公众广泛关注的小额账户收费、跨行转账收费过高等项目却并未涉及。
老百姓对银行服务收费怎么看?一些收费项目是否有其合理性?该怎样进一步规范银行服务收费?
银行服务收费应该公正透明
“银行吸储后,左手放贷挣息差,右手收账户管理费,这样收费让人费解。”在北京市朝阳区红庙路口工行网点,正在排队办业务的李先生提起银行服务收费,不大满意。
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的王先生则认为,国有银行经过改制后,要讲成本收益,适当收费百姓可以理解。“银行毕竟不是公益机构,服务费当收则收,关键是收得合不合理。很多费用的发生,客户自己都不知道。此外一些费用也高得离谱,比如银行系统都是全国联网的,可个人异地系统内取款,最高要收100元,依据是什么?取20元和20万元的成本差在哪儿?”
“尽管大家对银行收费质疑很多,但似乎没有很好的投诉渠道。银行收费是不是暴利?大银行有没有串谋定价?老百姓没地方查,也没办法取证投诉。”王先生说,他在某银行办的银行卡,每个月通知账单的短信还收费,“这算不算巧立名目?我能找谁解决呢?”
对于此次监管部门出台的规范措施,外企白领关女士说:“取消收费的同城存取款转账、改密码、查询、工本费和代发工资等,都是百姓平时接触比较多的金融服务项目,34项的覆盖面还是挺大的。”
有人质疑:管理部门禁止许多本来就免单的服务收费,是不是在“做秀”?业内人士解释说,这些服务项目是否可以收费,以前没有明确规定,但部分银行曾对这些服务项目收费。此次明文叫停,是防止今后有银行重新开始收费。
收费项目增加有一定合理性
日前,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孟勤国在调研中发现:2003年至今,银行收费项目从300多种猛增至3000种,7年时间增10倍,这一数据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据银行业协会非正式统计,商业银行对个人客户的收费项目合计约200余项,其中包括对个人客户的本外币、银行卡、服务渠道、理财等各类收费项目。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银行收费项目达到3000种的说法可能夸大了银行收费项目的数量。他指出,当前银行服务同质性较高,各行收费项目名称和标准虽然有所差异,但实质为同类收费。“不排除该数字是将各家商业银行服务收费项目数进行简单算术加总后得到的。”
“业务增加了,收费项目肯定会增加。”这位负责人举例说,商业银行利用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发展电子银行服务,通过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向客户提供24小时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相应也就新增了一整套针对电子银行的服务成本;再如,随着国内客户境外活动及经济交往的日趋频繁,商业银行新推出了欧元、澳元等币种的信用卡,也相应要出台配套货币的收费项目和费率;随着国内居民出国留学需求的增多,银行推出了各类出国留学金融服务等,这些都会带来服务收费项目的增加。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