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带来的大米、黄豆混合蒸煮,或者直接用油加盐拌饭,这就是一些贫困山村孩子每天的伙食。为改变这一现状,即日起,共青团南宁市委、南宁市希望办联合本报推行“希望厨房”计划,力争通过社会捐助的力量,对一些贫困山区学校简陋的厨房条件予以改善,让孩子们吃得更安全、更营养,改变贫困地区那些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营养不良的现状。
现状:进得了学堂进不了食堂
2005年以来,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农村孩子无钱上学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然而,孩子们进得了学堂,却进不了食堂。根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近几年的调研显示,大部分贫困山区的小学没有食堂和厨房,已有的食堂、厨房卫生条件差,极容易造成疾病孳生和交叉传染,这也直接导致孩子们营养状况无法得到保障。
在国家级贫困县———马山县,部分小学生每天的伙食只是玉米粉或者米饭加上自制的咸菜。5—12岁男、女童的生长迟缓病率分别达25.3%和28.6%,即每5名孩子中就有1人营养不良。
说起孩子们的营养问题,马山县加方中心小学校长刘克会感触良多,“孩子们在学校吃的菜是从家里带来的黄豆,放一点点油、盐拌一下饭就吃了,有时候看到一些学生为了节省伙食负担,还将不多的黄豆分成两餐,心里很辛酸”。正是因为营养跟不上,所以他们的身体素质总体上与正常发育成长的同龄人差距很大,一些十一二岁的孩子身高还像六七岁那样。
试点:营养餐项目期待更普及
针对这一状况,去年年底,共青团南宁市委、南宁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启动南宁市希望工程营养健康计划,并在马山县加方中心小学进行试点。在该校住校的孩子们每人每天可获得3元的伙食补助。
计划实施以来,带来的最大一个改变就是“孩子们的脸色变好了”。不过,在马山县的其他山区学校,还有不少像加方中心小学一样的学生,他们长期在寄宿制乡村小学上学,或自带干粮来校,或长期在校吃简单的集体伙食。
为了帮助山区贫困孩子改善伙食状况,马山县团委书记韦薇经常到乡镇学校进行走访。她发现,很多当地的乡镇小学没有食堂,80%的住校学生都从家自带大米、玉米粉蒸煮作为伙食。
贫困山区孩子的营养状况如何能得到彻底地改变?所幸,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行动:一起加入“希望厨房”
记者从南宁市希望办获悉,今年,共青团南宁市委、南宁市希望办启动“希望厨房”计划。
即日起,共青团南宁市委、南宁市希望办联合本报推行“希望厨房”计划,力争通过社会捐助的力量,对一些贫困山区学校简陋的厨房条件予以改善,让孩子们吃得更安全、更营养。
捐助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方式一:每名贫困生的捐助标准为3元/天(以每月在校22天计),可以选择按月捐助,66元/月;或按年(不计寒暑假)捐助,660元/年。捐助者可获得希望工程爱心联系卡,并与受助学生结对联系,监督健康营养款项的落实。
方式二:资助15万元为指定小学建“希望厨房”或“希望饭堂”,增添一套厨房设备,或扩建厨房、增添冰柜、热水器、消毒设备等硬件设施,同时对希望小学的食堂进行营养膳食指导。
如果你想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可通过记者与南宁市希望办联系。联系电话:13788018561赵记者。(记者赵敏)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