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伦敦3月28日电 英国皇家学会28日发布报告说,一些新兴国家在全球科研产出中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尤其是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虽其引用率与数量增长尚不同步,但有明显进步。
这份报告名为《知识、网络和国家:21世纪的全球科研合作》,是英国皇家学会与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科技信息出版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对近年来全球各国发表科研论文等情况的调查结果。它主要比较了1999年到2003年,和2004年到2008年两个时间段的情况。其结果显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正在挑战美国、西欧和日本在科研领域的优势地位。
在科研论文数量上,美国仍是全球第一,但所占比重已有所下降,而中国所占比重从4.4%上升到10.2%,按比重排序的位置从第六上升至第二,超过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等传统科研强国。
在可反映科研论文质量的引用率上,中国也有进步,占全球科研论文引用率的比重从十位以外上升到第七位。不过报告也指出,中国科研论文的引用率增长幅度暂时还没跟上论文数量的增长幅度。
除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科研影响力日益增大外,还有一些国家也表现抢眼,如土耳其的科研投入在1995年到2007年间增加了6倍,伊朗从1996年到2008年的科研论文数量更是从几百篇上升到一万多篇,突尼斯、新加坡、卡塔尔等国的科研投入或产出也都有大幅增长。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编撰该报告的咨询小组主席克里斯·卢埃林·史密斯说:“科研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以及东南亚、中东和北非的一些国家正在兴起。”他说,传统科研强国如果不继续努力,将很难保持其优势地位。
这份报告还显示,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增强: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科研论文占总体的比例从25%上升到35%,且这类论文通常引用率更高,即影响力往往更大。
提高我国科技论文质量任重道远
30多年的拼命追赶,使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空前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科技论文数量世界第二,及GDP超过日本位居全球亚军等等。这些不争的事实的确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板。但中国科技界一直有块心病在纠结,即何时能与我们亚洲邻国日本一样,在同根同源的亚洲文化土壤中,荣出几位本土培养的中国籍诺贝尔奖人呢?
回顾2010年学术界此起彼伏的科研诚信事件及学术论文质与量的讨论,作为期刊编辑,既庆幸我国科技实力在快速发展中对学术浮躁有清醒反省的过程,也感同身受卢嘉锡所言“对科研工作来讲,期刊工作即是龙头,又是龙尾”的责任。因此,作为期刊编辑,有义务谈一些具体数据和国际审稿中所评述的事实。也期待我国大批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质性科研成果、以论文作为载体向国际学术界展现时,无论从论文科学性、逻辑性以及语言的表达规范性都能以质取量,体现国家科技实力和学术尊严。
有数据预测,中国科技论文的产出仍然处在强劲发展期,有望在2—3年内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论文产出国。但是我国学术论文近些年来仍处在高投稿、低录用的阶段,约有80%文章均被国际期刊退稿。如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所2009年的一份会议报告显示,综合各学科分析,在33个国家/地区、10000篇投稿中,中国大陆论文的录用率排序为29位,仅高于印度、埃及、土耳其和伊朗;而在单篇文章被引用的排序中,中国位于50个国家/地区中的第43位,仅高于印度、俄罗斯、摩洛哥、埃及、土耳其、罗马尼亚。
回复该发言
英报告:美国论文数量全球第一 中国第二
2 回复:英报告:美国论文数量全球第一 中国第二
mad3022011-03-29 20:29:27 发表
另据美国科学委员会2010年《科技与工程指标》报告显示,尽管亚洲十区(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台湾地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近十年科技论文表现出强劲的后发强势(其中,增长的龙头是中国),但与美国、欧盟相比,亚洲十区所发表文章在世界高影响力(Top 1%—25%)的文章中所占份额有限。这些数据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仍处于第2或3量级之间。
而回顾2002年以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开始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体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我们对学术论文的高投稿低录用现象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几年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坚持由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8000多位审稿专家严谨公正地科学审稿,让本刊的退稿率连续几年高达78%以上。分析其国内稿源,排除投稿过程中选刊不对、格式问题、创新问题、写作问题、国际性欠强、以及学术浮躁所表现的重复发表、“腊肠”现象、抄袭和自我剽窃、作假等原因外,很多有新意的文章被退稿是由于我国科研人员对于国际评审标准的不熟悉。因此,有必要强调国际同行评审专家在评议研究性论文质量的“高”与“低”时,所惯用的5点共性标准:研究论文要展示出这个领域里的一个新发现;作者要用时下普遍接受的知识和严谨逻辑的语言去表达这个新发现,对实验步骤的每个细节、数据来源、图表计算要描述的精确,真实和可信;与前人的工作做充分比较和讨论,证实你的发现与他们的差异及优劣所在;直至别人能完全重复你的研究过程,证实这个发现是真实的,你的研究也就被同行认可了;除科研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水平是他人了解这个新发现的一个先决条件。
欣慰的是,我们的大批作者已经在国际同行评审中,从科技文章撰写的科学性、逻辑性以及英文写作规范性的评议中受益匪浅。我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感受到我国的科研论文正在以质取胜,逐步走向国际交流和认可的前台。(科技日报 张月红 作者系《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中国论文数量多质量差?关键是改革大学体制
此前有媒体报道,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对此现象,广东部分业内人士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说,目前职称评价体系过于依赖论文,并且研究机构中鱼目混杂,这表明一方面要改革评价体系,同时要开放大学体制,导入竞争机制,提升学术群体人员素质。
论文多无可厚非
中国论文量是否真的世界第一了?对媒体上公布的这个数据,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张敏强也留意到了,但没有查到数据统计的详情,心中也存在一些疑问。“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中国大学有四五千所,大学老师有几百万,加上各类职称评价体系中要看论文发表量,论文数量大无可厚非。至于论文引用率,要分类来看,不能笼统地说。”
张敏强说,期刊论文类别很多,就我国而言,主要分为两大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又包括思想类、政治类等,颇有中国特色。“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或工科类的期刊论文,引用率比较高。而大量社会科学论文,在世界上引用率较低也是必然的。”
不过,论文引用率低并不意味着中国科研很落后。张敏强说,中国人造飞船上天世界瞩目,高速铁路技术受到国外追捧,表明中国有很多成果是在国际上受到肯定的。
写论文功利性太强
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多,引用率低,也和我国研究者的功利性考虑有关。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比较教育研究会会长冯增俊认为,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之国外有一定差距,研究问题的角度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学术论文水平便是一种表现。
回复该发言
而回顾2002年以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开始实行严格的国际同行评审体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我们对学术论文的高投稿低录用现象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几年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坚持由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8000多位审稿专家严谨公正地科学审稿,让本刊的退稿率连续几年高达78%以上。分析其国内稿源,排除投稿过程中选刊不对、格式问题、创新问题、写作问题、国际性欠强、以及学术浮躁所表现的重复发表、“腊肠”现象、抄袭和自我剽窃、作假等原因外,很多有新意的文章被退稿是由于我国科研人员对于国际评审标准的不熟悉。因此,有必要强调国际同行评审专家在评议研究性论文质量的“高”与“低”时,所惯用的5点共性标准:研究论文要展示出这个领域里的一个新发现;作者要用时下普遍接受的知识和严谨逻辑的语言去表达这个新发现,对实验步骤的每个细节、数据来源、图表计算要描述的精确,真实和可信;与前人的工作做充分比较和讨论,证实你的发现与他们的差异及优劣所在;直至别人能完全重复你的研究过程,证实这个发现是真实的,你的研究也就被同行认可了;除科研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水平是他人了解这个新发现的一个先决条件。
欣慰的是,我们的大批作者已经在国际同行评审中,从科技文章撰写的科学性、逻辑性以及英文写作规范性的评议中受益匪浅。我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感受到我国的科研论文正在以质取胜,逐步走向国际交流和认可的前台。(科技日报 张月红 作者系《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中国论文数量多质量差?关键是改革大学体制
此前有媒体报道,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对此现象,广东部分业内人士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说,目前职称评价体系过于依赖论文,并且研究机构中鱼目混杂,这表明一方面要改革评价体系,同时要开放大学体制,导入竞争机制,提升学术群体人员素质。
论文多无可厚非
中国论文量是否真的世界第一了?对媒体上公布的这个数据,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张敏强也留意到了,但没有查到数据统计的详情,心中也存在一些疑问。“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中国大学有四五千所,大学老师有几百万,加上各类职称评价体系中要看论文发表量,论文数量大无可厚非。至于论文引用率,要分类来看,不能笼统地说。”
张敏强说,期刊论文类别很多,就我国而言,主要分为两大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又包括思想类、政治类等,颇有中国特色。“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或工科类的期刊论文,引用率比较高。而大量社会科学论文,在世界上引用率较低也是必然的。”
不过,论文引用率低并不意味着中国科研很落后。张敏强说,中国人造飞船上天世界瞩目,高速铁路技术受到国外追捧,表明中国有很多成果是在国际上受到肯定的。
写论文功利性太强
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多,引用率低,也和我国研究者的功利性考虑有关。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比较教育研究会会长冯增俊认为,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之国外有一定差距,研究问题的角度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学术论文水平便是一种表现。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英报告:美国论文数量全球第一 中国第二
mad3022011-03-29 20:29:27 发表
“更重要的是,国内一些学者为完成任务而发表论文,并非社会需要,更谈不上实地调研、实地考察。”冯增俊说,有些学者为了发表论文,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脱离实际,自我欣赏。这种学术粗制滥造行为,严重影响论文水平的提升。
并且目前国内论文发表中的审查不严,没有及时淘汰劣质论文;刊物的管理很混乱,欠缺学术规范,走后门、买版面现象更为普遍。冯增俊说,在国外,论文质量审查较严格,一旦出现造假现象,将会严厉惩罚,不好的名声很快会在业界流传。
滥竽充数者藏身高校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论文发表最集中的地方。“中国大学制度安排存在问题,有些教授没有真材实料。”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教育专家信力建说,我国现有的大学制度沿袭苏联传统,存在诸多弊端。其一,高校教授聘任缺乏竞争、淘汰机制。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受挫伤,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其他组织,形成了一种体制性的劣势。
其二,教授身份并非名副其实。我国高校与国际脱轨,行政化严重。大量“白卷先生”、政工干部纷纷走后门,涌入大学,他们出身“官场”,并非真正的学者。
“要提高中国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要从改革大学机制着手。”信力健认为,大学体制不改革,提高学术论文犹如抹布上绣花。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借鉴中国引入200强企业的做法,把世界著名的大学引进来。
信力健认为,我国现在每年有几十万的学生到外国留学,完全可以把世界上好的大学直接搬到中国来。大学要回归本身,大学教授应该由终身制回归到聘任制。即大学要从卖方市场转换到买方市场,不是学生在竞争,而是大学在竞争。大学要去行政化,改变此现状,让滥竽充数的人没有藏身之地。(羊城晚报 夏杨、朱娟)
中国科技论文由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
“实实在在地讲,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其可以量化的指标之一就是论文,所以说无论现在中国科技论文数量是‘世界第一’还是‘世界第二’,是与事实吻合的。”“我们追求高质量的论文,还需要一个过程,从量变慢慢到质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院士孟安明委员谈起了一则新闻。
“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这段极富刺激性的文字,让代表委员们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中: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快,大量科研资金的扶持促进了科技论文的“井喷”;而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国内浮躁之风日盛,其表现之一就是对论文数量的盲目追逐,不但产生大量“垃圾论文”,也将学术界引向歧途。
3月4日,本报记者走访了近10位代表委员,在这些来自医疗、教育、科技等行业学者的叙述中,一个似乎被误读的“世界第一”展现出它的“真实一面”。
急功近利写论文:跑步拿下“世界第一”?
“追求论文的数量意义不是很大。”北京大学吴明委员将问题的源头直指国内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数量是很重要,但最能体现实力的还是论文的质量。”
不过,对于吴明来说,一个纠结的问题是,搞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剑”,但在现行的评估体系下,只能用论文数量来评估研究者的“这10年”。
“论文对中国人重要,对外国也是。在国外,评奖、晋升也靠这个,但比较之下,国内的领域更广,数量上的规定也太‘硬’。”吴明认为,这种生硬的评估体系,也造成了人们对论文的追逐,甚至不惜造假。片面的追求数量最终影响到质量,“你天天拼命地写论文,成果还没出来就急于发表,导致这浮躁的习气日益盛行。”
回复该发言
并且目前国内论文发表中的审查不严,没有及时淘汰劣质论文;刊物的管理很混乱,欠缺学术规范,走后门、买版面现象更为普遍。冯增俊说,在国外,论文质量审查较严格,一旦出现造假现象,将会严厉惩罚,不好的名声很快会在业界流传。
滥竽充数者藏身高校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论文发表最集中的地方。“中国大学制度安排存在问题,有些教授没有真材实料。”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教育专家信力建说,我国现有的大学制度沿袭苏联传统,存在诸多弊端。其一,高校教授聘任缺乏竞争、淘汰机制。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受挫伤,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其他组织,形成了一种体制性的劣势。
其二,教授身份并非名副其实。我国高校与国际脱轨,行政化严重。大量“白卷先生”、政工干部纷纷走后门,涌入大学,他们出身“官场”,并非真正的学者。
“要提高中国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要从改革大学机制着手。”信力健认为,大学体制不改革,提高学术论文犹如抹布上绣花。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借鉴中国引入200强企业的做法,把世界著名的大学引进来。
信力健认为,我国现在每年有几十万的学生到外国留学,完全可以把世界上好的大学直接搬到中国来。大学要回归本身,大学教授应该由终身制回归到聘任制。即大学要从卖方市场转换到买方市场,不是学生在竞争,而是大学在竞争。大学要去行政化,改变此现状,让滥竽充数的人没有藏身之地。(羊城晚报 夏杨、朱娟)
中国科技论文由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
“实实在在地讲,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其可以量化的指标之一就是论文,所以说无论现在中国科技论文数量是‘世界第一’还是‘世界第二’,是与事实吻合的。”“我们追求高质量的论文,还需要一个过程,从量变慢慢到质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院士孟安明委员谈起了一则新闻。
“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这段极富刺激性的文字,让代表委员们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中: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快,大量科研资金的扶持促进了科技论文的“井喷”;而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国内浮躁之风日盛,其表现之一就是对论文数量的盲目追逐,不但产生大量“垃圾论文”,也将学术界引向歧途。
3月4日,本报记者走访了近10位代表委员,在这些来自医疗、教育、科技等行业学者的叙述中,一个似乎被误读的“世界第一”展现出它的“真实一面”。
急功近利写论文:跑步拿下“世界第一”?
“追求论文的数量意义不是很大。”北京大学吴明委员将问题的源头直指国内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数量是很重要,但最能体现实力的还是论文的质量。”
不过,对于吴明来说,一个纠结的问题是,搞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剑”,但在现行的评估体系下,只能用论文数量来评估研究者的“这10年”。
“论文对中国人重要,对外国也是。在国外,评奖、晋升也靠这个,但比较之下,国内的领域更广,数量上的规定也太‘硬’。”吴明认为,这种生硬的评估体系,也造成了人们对论文的追逐,甚至不惜造假。片面的追求数量最终影响到质量,“你天天拼命地写论文,成果还没出来就急于发表,导致这浮躁的习气日益盛行。”
回复该发言
4 回复:英报告:美国论文数量全球第一 中国第二
mad3022011-03-29 20:29:27 发表
与吴明持类似观点的是山东省科学院李国安代表,他表示,国内的论文数量确实比较多,但是在体现论文质量的被国内外引用率上很低,只有2.5—3.5,而排在世界100名之外也说明论文质量不高。
不过,有人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
科研人员基数大:被动成为“世界第一”?
在采访中,虽然代表委员们承认当下社会上存在着论文“掺水”现象,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流是好的”——近几年我国的科研投入大量增加,激发着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并推出大量科技成果和论文。
而在刺激眼球的“世界第一”背后,复旦大学葛均波委员提醒,不能忽视中国科研人员基数大的现实。“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人口数世界第一,科研投资不断加大,如果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的话,即使论文数世界第一也不值得奇怪。”
按照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对各国2000—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按照平均被引用次序进行排序,排在第1位的是百慕大群岛,其发表的247篇论文章,被引用5721次,篇均被引用23.16次;第5位是美国,日本排38位,而中国排108位,其后是印度、俄罗斯。
国内论文被引用率低,有自身原因,但也有委员指出,不能因为引用率低就否认自己的成果。四川大学周学东委员就表示:“我们有相当多的论文水平是很高的,之所以没被引用,就是因为我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她进而提出,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而葛均波也表示:“中文论文读起来难度大,这也直接影响到它的翻译和引用。”
不过,这“世界第一”的“桂冠”是否属于中国仍旧存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发表的SCI期刊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而网络上按照期刊论文数量(即SCI、EI、国内期刊论文的总和)排名的做法,并不规范。
由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
那如何看待中国科技论文质量与数量不能协调提高的现实?
面对外界对中国科技论文排名的批评,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大明委员说出了他的看法:“不能一句话就判其死刑。”
他的话随后在孟安明的回答中得到解释。后者认为,目前来讲,我们的论文数量上去了,质量还在提高,虽然没有像数量增长这么快。但这需要一个角度,那就是今年跟去年,去年跟前年比,论文的质量是在一步步提高的。他表示,相对于论文数量,质量的提高要难得多。随着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科研人员做得越来越好,论文质量自然就上去了,被引用率也就高了。“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技日报 记者 王延斌)
回复该发言
不过,有人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
科研人员基数大:被动成为“世界第一”?
在采访中,虽然代表委员们承认当下社会上存在着论文“掺水”现象,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流是好的”——近几年我国的科研投入大量增加,激发着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并推出大量科技成果和论文。
而在刺激眼球的“世界第一”背后,复旦大学葛均波委员提醒,不能忽视中国科研人员基数大的现实。“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人口数世界第一,科研投资不断加大,如果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的话,即使论文数世界第一也不值得奇怪。”
按照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对各国2000—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按照平均被引用次序进行排序,排在第1位的是百慕大群岛,其发表的247篇论文章,被引用5721次,篇均被引用23.16次;第5位是美国,日本排38位,而中国排108位,其后是印度、俄罗斯。
国内论文被引用率低,有自身原因,但也有委员指出,不能因为引用率低就否认自己的成果。四川大学周学东委员就表示:“我们有相当多的论文水平是很高的,之所以没被引用,就是因为我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她进而提出,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而葛均波也表示:“中文论文读起来难度大,这也直接影响到它的翻译和引用。”
不过,这“世界第一”的“桂冠”是否属于中国仍旧存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发表的SCI期刊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而网络上按照期刊论文数量(即SCI、EI、国内期刊论文的总和)排名的做法,并不规范。
由量变到质变需要时间
那如何看待中国科技论文质量与数量不能协调提高的现实?
面对外界对中国科技论文排名的批评,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大明委员说出了他的看法:“不能一句话就判其死刑。”
他的话随后在孟安明的回答中得到解释。后者认为,目前来讲,我们的论文数量上去了,质量还在提高,虽然没有像数量增长这么快。但这需要一个角度,那就是今年跟去年,去年跟前年比,论文的质量是在一步步提高的。他表示,相对于论文数量,质量的提高要难得多。随着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科研人员做得越来越好,论文质量自然就上去了,被引用率也就高了。“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技日报 记者 王延斌)
回复该发言
共有4帖子